當前位置:英秀網 >

家居 >美文閱讀 >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

自新學期開學以來,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課堂上的我,總是熱情滿懷地組織學生,引領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課後便及時將課堂上的精彩片段:成功方法、失敗經歷、靈動瞬間與幸福體驗記錄下來,儘管生活因此而變得十分忙碌,但我還是樂此不疲,並決定將自己這種每課一思的做法堅持下去,甚至還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一定要抓緊時間,做到不浪費每一秒鐘,以此來拉長自己的生命。

可是,在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完《認識太陽》一課之後,卻沒有讓我產生一絲興奮,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時,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這節課我失敗了。儘管課前我同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上網查找了大量有關太陽的知識;課堂上我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是同學們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不濃厚,參與的熱情並不高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反思自己這節課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與之前的學習內容相比,這節課側重於知識的學習,因此不需要提前安排學生進行必要的材料準備,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不需要進行必要的知識準備,而且從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看出,知識上的準備與材料方面的準備同樣重要,它們共同構成了學生課前準備的內容。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讓學生初步瞭解即將學習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產生某些預想,比如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猜測,或者是想象有可能出現的教學情景,或者是提出將要探究的問題等。總之,這樣的準備工作,可以看作是同學們探究意識形成的開始,可以轉化成為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原始動力。然而在這節課之前,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甚至頭腦中還存在著這樣一種錯誤思想,就是隻有相關的操作活動才需要認真組織學生動手實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他們開展合作探究,以實現新知識的學習。我只是知道這些,並滿足於學生喜歡這樣的操作活動,至於他們在活動中的思維狀態,我卻很少去關注。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在學習新課之前忽視了引導學生做好知識方面的必要準備。

現在看來,對於《認識太陽》這一類側重於知識學習的教學內容,同樣適合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可以按照下面的程式進行:1、在課前組織學生運用適當的方式來查詢關於太陽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形成對太陽的認識;2、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各自蒐集到的資料。這樣做,既為每個人提供了參與展示交流的機會,又有效地實現了學習資源在小組內的共享,並進一步可以將這樣的學習成果擴大到全班範圍;3、最後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來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思考,甚至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活動延伸到課外。這樣做,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

知識上的準備,也可以稱之為預習,為了增強學生預習活動的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內容教給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比如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的收穫,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麼?也可以對某一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以促使預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比如,知道了太陽的直徑為139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後,可以提出問題“地球的直徑是多少”?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同學們的計算而獲得答案,而且這樣的學習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太陽表面的溫度是5500攝氏度,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夏季的最高氣溫,開水的溫度以及鋼鐵融化時的溫度等等來進行感知,這樣做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結構性的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課堂上儘管我為了避免進行一味地講解,而採用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方式來予以展開,比如:當學生說出“太陽是個大火球”時,我便順勢講解“太陽燃燒的主要燃料是氫,其次是氦”,當學生說出“太陽的溫度很高”時,我又進行講解“太陽表面的溫度是5500攝氏度,裡面的溫度是1500萬攝氏度”……但是,必須承認,這種講解活動只是侷限於班級內少數學生的參與而進行的,在多數情況下,對於多數學生沒有進行思考的大部分內容,完全是由我直接來為學生進行講解的。在這個時候,我更多的是要求學生來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不允許任何一位同學有出格的舉止,哪怕是眼神的遊離。

雖然我使出渾身解數認真組織學生來維持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及時對聽講不認真的同學,像嶽鑫、周才淦、張鴻愷和張騰飛等同學提出批評,但是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激發。同時,我也並沒有因此而意識到自己在不良教學思想左右下的教學行為,更不用說進行反思和做出必要的調整。

現在看來,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再三強調要遵守課堂紀律,對那四位同學的嚴厲批評以形成對其他同學的警示,甚至包括以前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求學生聽從指揮,等等做法,幾乎都出於一個目的,就是作為教師的我的唯一職責,似乎只是滿足於讓學生遵守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僅僅是為了完成課堂上的教學任務,為了實現那所謂的教學目標,唯獨缺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這樣做導致的後果就是,從表面上看學生在課堂上都規規矩矩、井然有序,但是卻沒有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在教師的教學內容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失去了興趣。長此以往,只能使學生越來越不喜歡我的課堂,我也會因此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活而日生倦怠,師生關係惡化,彼此抱怨指責,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學生擺放在與自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還學生以人格上的平等地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如此,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而在身心各方面獲得主動和諧地發展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2

關於閱讀區建立的重要性,我似乎已經不用多說了。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性,絕大多數幼兒園都會有閱讀區,供小朋友們閱讀。然而,在幼兒園小班的閱讀區中,存在著許多問題,許多幼兒園特別是小班的閱讀區形同虛設。老師因為懼怕孩子把書撕壞,所以乾脆不發給孩子書,除了幼兒的教材以外,不讓孩子接觸圖畫書。有的幼兒園雖然為孩子配了書,可是僅限於讓老師拿著,給孩子講,孩子沒有操作的機會。筆者調查了幾家幼兒園,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的問題。

其實,我園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一個學期下來,小班發下去的圖書要麼像新書一樣,沒有發揮它的作用,要麼就被小朋友撕成一頁一頁,不能看了。以至於圖書在小班變成了一種擺設。

對於小班來講,圖書區的管理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作為老師,我們要從哪幾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讓我們的圖書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這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圖書區的建立要遵循幾個原則,如便於孩子取放,購買圖書時選擇孩子感興趣並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圖書,如繪本。在閱讀區佈置漂亮的環境,讓孩子從喜歡環境開始喜歡閱讀區,另外,如果有條件,可以放一些輕音樂,孩子會喜歡的。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必須讓孩子接觸圖書。如果孩子沒有接觸圖書的機會,那麼良好的早期閱讀習慣便如紙上談兵,無從談起。那種把圖書束之高閣的作法無疑是不可取的。

也許有的老師會說:圖書買來是看的,幼兒書的價格不菲,小班孩子還不懂事,讓他們撕掉了多可惜啊!還不如等他們大了,懂事了再讓他們看。是啊,等他們長大了,撕書的機率是少一些了,可是,小班時期接觸圖書的機會也失掉了,書與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來比,哪個更重要?相信老師們的心中都有答案。

接下來,重要的環節就是閱讀環節的管理,老師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教師示範孩子們取書方法,翻頁的方法時,動作要規範,要輕,讓孩子在感官上感受到對圖書要愛護。

當然,小班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弱,撕書在小班是常常發生的事。小班寶寶為什麼會撕書呢?原因有幾下幾點:

一是孩子的敏感期。三歲左右的孩子,手的肌肉正在慢慢發展,孩子會喜歡做一些手工,撕紙是孩子們喜歡做的工作。老師可以在美工區準備紙讓幼兒撕。這樣可以降低孩子撕書的概率。

二是圖書資源不夠。在圖書資源比較少的情況下,孩子因爭搶而導致圖書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再次,不會保護圖書,如翻頁不注意,扔書等不良習慣。最後,模仿別的小朋友。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看到有的孩子撕書,他們就會跟著學。

因此,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防止孩子撕書:

首先,教給孩子正確閱讀的`方法,從取書、翻書、閱讀、收書,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能有效防止孩子撕書。

其次,滿足孩子手部肌肉發展需要,在手工區投放材料讓孩子自由撕折。但是要儘量避免把舊書撕掉讓孩子撕著玩。

再次,發現有損壞書的現象要及時做出反映,不能視而不見。在幼兒規則養成中有一條重要的理論:破窗理論。即,當一個孩子違規而沒有被制止,孩子違規的行為會越來越多,相反,如果馬上制止,就會有效扼制不利的影響。因此,老師看到孩子撕書時,首先要制止。並和撕書的孩子一起把圖書復原。這樣做聽起來很麻煩,但對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卻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我們的責任,小班閱讀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我們不可忽視小班的閱讀區,創造一切條件給小班幼兒閱讀提供機會,理智地管理,使閱讀區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使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3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根據中年級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一堂以自主合作為模式的課堂教學。分別以學生熟悉而喜愛的水果,蘋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組的名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安排了遊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應該完全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應該是一堂完美而生動的課。

當到小組討論時,我信步走到學生中間,一幅讓我深思的場面呈現在我的面前,只見蘋果組的組員在為誰先回答哪個問題而爭吵的面紅耳赤,當我走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驟然停止。另一個組:香蕉組。一位女生見到了我,如同見到了裁判,立刻舉手後便說:“老師,他說錯了,應該上這樣的。”而那位同學則搶白道:“我沒錯!”為了不引起大的波動,我回到講臺。當我環視四周,在教室的角落處,梨組中有一名同學正呆呆地坐著。他好象對大家的討論並不感興趣。短短的討論時間到了。幾位同學進行了回答,很快通過了問題。一節課很快結束了。但不知為什麼我卻沒有感覺到輕鬆,梨組那個呆呆的眼神和那兩張爭執的面孔我始終不能忘記。它使我在思考:什麼樣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學生值得討論而同時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問題呢?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授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各方面都要有助於學習方式的形成。無論教師的每一步都應遵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則。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分工的。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組內學習。必須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任務。例如:組長、記錄人等。從而達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發表意見。另外,當學生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要給學生方法,組織意見一致的同學進行題,即有必要討論再討論。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樂於參與。討論。並與其他意見進行爭辯。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是大家希望解決的問此外,教師還要把握當出現新知識時,需要新能力時再進行討論。新課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這一變革有如春風拂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讓我們體會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們教育者應看到並關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挖掘其內涵。這是某一節課,某一週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不要接受學習,更不是浮於研究學習的表面合作學習也應該因課而定,因人而異,不能為了迎合課改,不分析實際隨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終究領悟,努力接受新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圍繞三個疑問鑽研教材,讀通文字。

第一個疑問來源於平時學生作業練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教師在交給學生書寫生字的筆順,但發現很多學生在書寫的時候非常隨意,不會規範地書寫。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他人書寫的好習慣,進一步鞏固生字筆順筆劃的過程。我改變方式:要求學生之間互報聽寫,這樣,大多數同學樂於當“小老師”,樂於“審察”他們的書寫過程,比老師一人報,學生在本上書寫,更有直觀的檢測效果,有助於學生養成認真觀察、認真書寫每個字的良好習慣。我感受:在教學實踐中要從發現的實際問題入手,找到適宜的相對解決的辦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另外,低段教學中,小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即使很多基礎知識已掌握,但是很多題目不能很快明白題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引導學生在積累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解決我的第二個疑問時,我的教學設計也別有用心。比如:把什麼比作忠實的(嚮導)除了忠實的(嚮導),還可以說成忠實的( ),暗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地進行詞語搭配。在擴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真正讓他們在生活實際中得以運用,我進一步引導:在生活中,誰是你的忠實朋友?我忠實的朋友是誰?……或者說誰是我忠實的朋友?(開啟學生思維空間進行口語訓練,暗在引導學生懂得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表達)。除了大家講得人之外,學習或生活中還有什麼物是你忠實的朋友?為什麼?(指引學生用生動具體的語言表達,暗在讓學生對比喻、擬人修辭手法有了初步的運用意識。)為了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作業中的一些題型,我在板書設計上借用強調了詞語搭配、量詞的運用強化生字、近反義詞的發現等等一些隱形的符號,引導學生從點點滴滴積累與運用相結合。讓所學的重難點知識在積累運用、激發學生背誦情感的基礎上得以鞏固。

在解決第三個疑問時,我發現:要突破一個課時的重難點,光知道學生的學情是遠遠不夠的,不同班的學生學情不一樣,要找到最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必須需要老師“磨”的過程。而且在“磨”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多越有利!這樣,才有利於找尋突破難點的最佳方法。本篇課文我在不同班級一共執教了三次,在第二次執教的時候,我感覺到:怎麼越上問題越多?最後,我逐步從問題入手,逐步完善教案。值得記錄的是:在解決文中溝渠裡的雪究竟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呢?我在備課中發現:整個單元,有個訓練題型:就是認識運用幾種標點符號。我豁然開朗,在引導學生孰背第五小節的內容時,以“?”的方式出現,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學生很快就能從文字中讀懂作者在這一節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這樣,讓學生在直觀的畫簡圖中,既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求知熱情,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原來,文字文字中,作者也有隱藏最佳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我們教者去發現,一旦追尋到將回味無窮!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麻老師上本課時,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因此,為了體現這一點,祝老師運用了動畫《去年的樹》,目的是讓學生深深體會誠信,友情。

在課堂中麻老師試圖把學生帶入文字,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麻老師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讓學生帶著憂傷,帶著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雖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氣氛還不夠濃烈,課堂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但還不是最佳。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祝老師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有的學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從孩子們的眼睛裡可以看到學習的慾望和對友誼的嚮往,但是回味這節課,我感覺到教師語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師能加強語言的藝術性,那課堂會更加精彩。一節好的語文課給學生的就是一種享受,作為一名教師都要為之努力。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4

當今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的迅猛增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並進一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在切實感受到這種變化所帶來的舒適與便利的同時,也遭遇到隨之而來的尷尬。

對於國小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而言,也同樣面臨著這種兩難境地。比如對於“四季星空”系列的教學,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引導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觀察,通過他們的觀察最終獲得關於星空知識的第一手資料:星星等級的感知、星座的形狀與組成、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變化規律等,有了這些資料作為基礎,那麼再學習相關的知識自然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但現實問題是,對處於我們這個小縣城的學生來說,觀察星空早已成為一種遠逝的奢望。要保證觀察活動的順利進行,就需要找到一塊開闊地,需要遠離市區尋一方濃郁的夜色……這些地鄉村孩子看起來都是唾手可得的條件,對於寸土寸金並不斷擴張的小城而言,越來越顯得彌足珍貴了。因此,本來應該經常進行的觀察活動,對學生來說至多隻能是一次高貴的體驗,的確難以長時間堅持下去。且不說這樣的現實條件不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參與興趣,不利於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甚至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這對於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教學《夏季星空》這節課,吳老師決定採用指導學生繪製星空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北斗星與北極星之間的位置關係及它們隨季節的變化情況。於是,也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北斗星的斗柄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展示在平面圖上,竟然出現這樣一種結果:左西右東,上南下北。這樣的現實,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日常平面圖的方向是左西右東,上北下南”產生了矛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兩種表示方法,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正確的表示方法。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儘量避免這種衝突的出現,也就是說,我們應在不輕易改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的前提下,讓他們實現對新知識的順利理解,進而掌握。

遵照上述原則,通過討論,我們一致決定採用“模擬再現”的方式來突破所遇到的困難。具體做法是,授課教師不過分強調星空方位與學生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平面圖方位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以儘可能避免因此而造成學生學習新知的困難。具體做法是: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北斗星與北極星之間的位置關係,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出北斗星和北極星之後,再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將畫出來的圖形舉到各自的頭頂,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天空”。接著,老師再指導學生擺出春季時北斗星和北極星的位置,即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方。最後,老師再指導學生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指示出與其他季節相對應的北斗星斗柄的方向。通過這樣的活動,淡化了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知識結構的衝突,重點突出了學生對斗柄方向與季節之間對應關係的理解與把握。當然,這樣的方法只是針對北天星空的方位而言,對於南天星空方位來說也同樣適用,學生也很容易得出:“上北下南,左東右西”的結論。

課堂上,吳老師按照大家的建議來引導同學們開展學習活動。果然,同學們理解起來比較輕鬆,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最後,她啟發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通過學習,同學們都已清楚了北斗星的斗柄方向與季節之間的對應關係了。另外,我們也應該知道‘斗轉星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的節氣是‘春分’,也是春季中間的一個節氣,你們思考一下北斗星的斗柄現在應該指向哪裡?”

同學們略作思考,便或是果斷地用手指指,或是響亮地回答“東南”。

“謝謝同學們的回答!不過,要想得到更準確的結果以驗證自己的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堅持進行觀察,做一個當代的數星星的‘小張衡’。那麼,你一定能夠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

難題終於得以解決。回想起來,這樣的成功得益於我們科學組全體教師對同學們認知結構及認知特點的關注,得益於教研活動的深入進行。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5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脫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溫暖的懷抱裡,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裡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書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物件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物件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悅,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閱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6

數學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正是這樣,數學課堂教學或是在創設情境、啟用生活經驗中引入新課,或是在複習鋪墊、啟用舊知中引入新知,以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凡是與舊知聯絡緊密、在舊知基礎上生長髮展的新知教學,都適宜通過複習鋪墊的形式引入新課。其關鍵是把握好複習鋪墊的度,既不可“密鋪細墊”將知識全“嚼爛了”再餵給學生,降低學生探索、思考、發現新知所應有的思維力度,也不可過於“粗放”,讓新舊知識之間仍然“高不可攀”,給學生的探索和思考留下難以跨越的“思維障礙”。在複習鋪墊時關鍵要把握好以下三個“度”:

一、把好時間長短之度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新授時間一般控制在前20分鐘內,這也是兒童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最佳時域。為了確保學生能在這最佳時域內有儘可能多的時間探索新知,複習鋪墊所用的時間要儘可能的短,一般控制在3分鐘以內。複習鋪墊通常以口答或簡要的筆算後口答形式為學習新知拋好“錨”,打好“樁”,架起認知橋樑,促進學生遷移,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二、把好題量多少之度

複習鋪墊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學生所學的知識全都“倒騰”出來。複習鋪墊的內容應該與學生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絡,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備的“生長基點”。在複習鋪墊的題量上也應有所控制,過少則難以達到複習鋪墊的目的,過多則浪費了時間且易縮縛學生思維,關鍵是能恰到好處地啟用新知“生長基點”。比如:特級教師徐斌老師在教學“9+幾”時,徐老師採用兒童喜歡的談話法匯入新課:“小朋友,大家好!你們喜歡小動物嗎?看——小猴今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數學呢!”接著,(出示小猴圖片)由小猴帶來了口算題進行復習鋪墊: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徐老師在學生口算後提問:“通過這些口算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學生有的說都是10加幾的.,有的說這些題目得數都是十幾。徐老師接著問:“計算這些題,你為什麼這麼快?”學生一下子發現:都是10加幾,就能很快算出得數是十幾。看似簡單的口算課,徐老師抓住了計算教學的本質,通過談話法,直接引導學生口算、觀察、體驗,感知10加一個數比較簡便。從而,為新課中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做好鋪墊。8道口算題加兩個問題不到3分鐘的時間已做好最佳的複習鋪墊!

三、把好思維難易之度

複習鋪墊的目的在於為學生學習新知搭建平臺,喚醒學生的數學思維,創設“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遷移,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因此,複習鋪墊時習題或問題的難度要適中,既要切中知識的邏輯起點,也要通過複習鋪墊準確切入全班學生的學習起點,創設出最佳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憤”、“悱”的求知心理,讓學生能“跳一跳,摘果子。”既有思維的挑戰性,又能品嚐探索成功的喜悅。還以特級教師徐斌老師教學“9+幾”為例:在複習鋪墊時,徐老師並沒有亦步亦趨地先複習把一個數分成1和幾,而是通過8道口算題並輔以富有啟發性的提問:“通過這些口算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計算這些題,你為什麼這麼快?”當學生髮現“10加幾都得十幾的”規律後,徐老師直接出示例題“9+4”,並引導學生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這樣的複習鋪墊可謂“切中要害”——既啟用知識“生長基點”,又啟用學生的思維,彰顯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力。

總之,複習鋪墊之“度”既要關注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也要關注班級學生學習的認知起點。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現實表現,靈活調控,有效鋪墊,讓複習鋪墊到位而不越位,真正發揮複習鋪墊的啟用舊知、啟迪思維、促進遷移、引導建構之功效,順利實現認知結構的同化或順應。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7

語文教學又改革了,一堂課應該學生的參與不得少於20分鐘,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前一直是老師佔據舞臺,這回一定要落到實處,而且語文一定要出模式。老師們聽了這些,低頭不語,唉!教語文真難。

普聽課終於聽到了六年級,沒辦法躲也躲不掉,怎麼上呢?當我跟同組的老師說講《黃河象》的全篇時,他們連連搖頭說內容太多講不完,是呀,若都顧及一節課真夠緊張的,而且也有蜻蜓點水的可能,忽然我想到前不久我們六年級搞了中小銜接“走進三中的活動”,人家的教學把新課中簡單的內容引入預習,在新授課上反饋既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於是我在想何不這樣試試。

對於這課,第二部分科學家假象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學生理解起來並不難,因此我留了預習作業“讀文章二段科學家假想的內容,畫出關鍵詞,旁批你讀懂的內容。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當上課交流時,老師直接檢查預習,孩子們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頭頭是道,老師適時的.點撥很快總結了“熱、渴——想喝、深陷——久埋”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隨後我問這樣的故事是科學家們憑空瞎想的嗎?有什麼依據嗎?孩子們很快找到因為黃河象出土時“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礫石”既而我帶領孩子找到科學家們由此推想到了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我追問那一瞬間是指哪一幕,引導學

生讀出來。根據板書我再追問因為什麼老象才深陷水中,孩子們回答因為它太想喝水了,找學生讀出來,老師接著問因為什麼它這麼想喝水,很多同學舉手說因為它太渴,我讓這些人站起來一起讀出課文,當我再追問因為什麼黃河象這麼渴,全班同學都舉手說因為天太熱了,大家一齊找到相關內容讀出來。孩子們表現很積極,這樣一環扣一環,本來是一種很理性的東西,即科學家們當時的推想,這麼一來,孩子們感到並不難,預習的內容與新內容很快的接軌,學起來容易,教起來得心應手。而且也為後面的教學節省了時間,一節課很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看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新授課的開始並不見得都是複習引入,可以採用這種把認為容易的內容提前佈置預習,在課堂上關注重點難點,節省出時間練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8

第7課《棉鞋裡的陽光》有8個小節,相比前面的課文,不但篇幅較長,不容易讀好,而且理解內容也有難度。在吸取了學習《看電視》一文的教訓後,我謹記“多讀方能自悟”的原則,幫助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為學習下一課《月亮的心願》打好基礎。

我至少花了將近20多分鐘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並著力訓練他們最感興趣的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初步體驗讀書的快樂。我也時不時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們讀書的聲音真好聽。”“你的聲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讀好問句,真棒!”……在老師的鼓勵,同伴的誇獎中,孩子們讀書熱情比較高,搶著當眾表演朗讀。

在他們瞭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以“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文中語句說明小峰是個好孩子,我相機板書“擺棉鞋在陽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讓學生體會到小峰做事細心,再指導觀察插圖,練習說話,注意讓學生留意畫面人物的表情,指導他們把意思說清楚。同時聯絡課文前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小峰的媽媽是個孝順老人的好媽媽。

以上學習環節進行得比較順利,因為給予給孩子的讀書時間很充足,讓學生真正進入故事情境,和老師一起與文字對話,這真是驗證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再想一想,覺得自己組織讀書的方式也有待改進。雖然大多數孩子開始喜歡朗讀,學會了和同桌合作讀書,互相正音,但是除了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外,得多運用競賽的方式,激發起孩子們你追我趕的上進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的確,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關鍵是要學好字詞,對於閱讀教學,就應該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充裕的時間盡情朗讀,不為別的,只為培養讀書興趣,提高朗讀的積極性,那麼,所有他們該理解的問題,能感悟的內容,也都通過朗讀解決了。只要自己今後能繼續強化這方面的認識,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語文,應該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9

“大步提問”的思考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齊勝利

孔企平教授在今天的講座中提出了一個關於課堂問題的新觀點:“大步提問”。何謂“大步提問”呢?按孔教授的說法,“大步提問”是需要學生展開思考的,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它在一節課中往往處於中心位置,且一節課中一般只有一到兩個“大步提問”的問題。他說課堂上如果沒有“大步提問”,課堂就會比較瑣碎,只有藉助“大步提問”,才能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大的活動,學生才能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充分討論、交流,思維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發展。

由於孔教授是穿插在其它內容中談的,不是很清晰,因而,聽後總感覺話說得不是很透,回來後圍繞著孔教授的觀點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認為可否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大步提問”的觀點。

第一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改革當前課堂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小步子”,即心理學上的“搭腳手架”,通過一個一個臺階,幫助學生一點一點地理解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迅速、準確地掌握需要學習的新知識,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學生的學習缺乏挑戰性,思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

第二個層面,“大步提問”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理解、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藉助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大步提問”,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逐步錘鍊了他們的數學思考,滲透數學教育價值。

“大步提問”思維跨度大,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迅速地解決,這必然會有效地調動他們自身的思維潛力,同時,個體之間的思維差異也為他們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終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需要。

要想在一節課中設計一至兩個“大步提問”,教師必須要有精心的設計,而精心設計的.前提就是對教材與學生的深度挖掘,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蘊涵的數學價值,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提出的問題才有針對性、深刻性。同時,駕馭“大步提問”也需要教師有超出常規的課堂教學能力。以上兩個方面清晰地告訴我們,課堂中的“大步提問”必然會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齊勝利,男,本科學歷,中學高階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現為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教研室國小數學教研員。工作以來,先後獲得黃山市“名教師”、黃山市“學科帶頭人”、黃山市“教學新秀”,連續兩屆黃山區 “拔尖人才”等稱號。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0

引子:從城裡來到鄉下教英語,感受完全不一樣。學生的學習基本上依靠教師,農村的家長們幾乎只管孩子生活,學習上管不到(在校住讀十天後才能回家),也不會輔導。在城裡,可以說每生都有復讀機和磁帶,絕大多數家長都很重視,佈置的鞏固作業家長大致能督促到位。這裡的孩子有復讀機和配套磁帶的很少,回家後還要幫忙做農活,懂英語的家長簡直是鳳毛麟角。

為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初來乍到,我就宣佈:不僅上英語課表現好可以得獎,學完的對話、課文在老師或組長那裡讀、背也能換獎!

孩子們睜大了眼睛望著我,似乎在說:太好了,什麼獎品?

“若積攢到十個銀獎(我刻的印章)就可以換一個金獎,五個金獎換一張貼畫,三張貼畫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禮物了。”我告訴他們:禮物是從城裡帶來的,有好幾樣,可自己挑選哦!

無中生有

要進行總複習了,來兌獎的孩子沒有我預想的多,也許,新課上完了,孩子們想即使讀完全部內容,放假前也不一定能得到禮物。“得想個法子,讓他們的口語不能鬆懈。對,就這樣!”

上課了,我對眾弟子關心的期末考試做了如下一番註解:“期末考試研訓中心統一聽力及筆試部分,學校還要組織口語考試。學生在老師那裡抽籤,決定考試內容,有可能是演唱英語歌曲、或者表演英語兒歌、還有可能讓你和同伴自編自演一段內容……”

孩子們聽了我的話,有些意外:怎麼,我們這麼偏遠的鄉村國小居然還有英語口語考試,從來沒聽說過。我心裡暗自有些得意,兵不厭詐呀!

看著大家意外的樣子,我話鋒一轉:“不過,學校說,有一類人可以免考英語口試。”

這下子,孩子們的胃口被調起來了。

“老師,什麼人能免考?”一個孩子的問話代表了眾多弟子的心聲。是啊,做學生的沒有幾個喜歡考試,除非他學得特棒!

“哦,學校說,英語老師太少,口試時間緊,所以平時老師佈置的口語作業全部完成了的人,可以免考。”

“老師,那什麼時候考口語呢?”孩子們又問。

我心裡一愣,還沒想呢!一時間,我的腦袋飛快地盤算起來:考早了,學生就鬆氣了,比筆試時間早兩天是最合適的。“看哪一天進行期末考試,那麼前三天就進行口語測查!

這項政策很有吸引力,一連幾天,來找我背書的、兌獎的絡繹不絕,很有些忙不過來,不過,我很高興。看著忙著讀書、背書的孩子,心中得意之極。

誘“敵”深入

又過了兩天,是我的晚自習,孩子們紛紛打聽明天口語怎麼考。

為了防止孩子們平時不落實,考試僅憑機會取得高分,我眉頭一皺,一計又浮現在腦海裡。

“大家的期末評價手冊不是有各門學科的評價嗎?那麼英語這一欄我就分為筆試部分和口試部分,根據同學們的相應成績,老師填些相應等級。如果平時老師佈置的口語作業全部完成的,免考口試,並且口試是滿分,絕對A等。其他的同學來考口語時,要向老師報告差多少次口語作業,差一次扣一分。”

這一下子,平時口語完成不多的學生有點兒慌神了,一冊書,口語作業有100多次,差的多了,那太不划算了。一時間,有幾個孩子在扳著指頭算,還有幾天可以補多少次口語作業。

“如果補口語作業,一直可以到筆試的頭一天。”(為了增加英語接觸頻率,我讓孩子們一個內容兩天或三天各讀背一次,這樣比一天讀背兩三次記憶效果要強一些。)

我對口語考試的詳細解釋使得教室裡頓時人生鼎沸,到下晚自習,全班70人已有12名學生享有免考權了。歸寢的鈴聲想起,幾個孩子還在問:“老師,今天該過的口語我都完成了,那明天口語考試時我還差一點兒怎麼辦呢?”

“萬一差一點兒,老師做個記號,最遲筆試頭一天要全部過完。”

幾個孩子掐指一算,嘿,還來得及!

兵戎相見

我準備了多張小紙條,每張小紙條上面有三道考題。

雖說平時,有好些學生對老師佈置的'口語作業不以為然,但一說到和考試掛鉤,幾乎99%的學生都急了。

晚自習前,我走進教室,通知今晚考口語的學生,胖胖的徐勇來到了辦公室。

“老師,我會讀68面的英語。”說著,沒等我說話,他便自個兒讀了起來。我忍不住笑了,這孩子,學習特別吃力,也很有些懶,記憶東西奇慢。

旁邊的同學白了徐勇一眼:“哪是你想讀什麼就讀的,要在老師那裡抽籤決定讀的內容。”一聽這話,徐勇趕緊擠上前來,要抽籤。沒想到,又要清點書上的口語作業次數。

等辦公室的五個孩子清點完書上的讀背作業,抽籤開始了。徐勇抽到的第一道題是讀書上60面內容。“老師,這個我不會讀。”一翻開書,孩子叫到。

“那不會就扣掉30分。”我故意嚇他。

“嗯!”

第二道是唱一首英語歌曲。擔心他又甩給我“不會”兩個字,我忙說:“只要開口,扣的分要少些,有20分底分送給你,比不開口要划算。”

“老師,我會唱第四單元的歌曲。”說完,便演唱了起來。看著他嚴肅認真的樣子,聽著他跑到麥子坡的曲調,夾著幾句含糊不清的歌詞,我的心裡笑個不停,可臉上依然是一副看不出任何表情的考官像。好不容易一曲完畢,他等著這道題到底得了多少分。

“這道題你開口了,得了20分。”

……

其實,教了孩子們半年了,哪個學生的口語我沒一點兒底呢!看著認真複習備考口語的弟子,我心裡暗暗笑道:中我計焉!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1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

激發學生興趣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學生情感,使生親師通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為學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為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學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為此,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啟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敘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裡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網路,更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建構。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為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教材,解教材的思想,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學生也理解、解和有。學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裡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為行為。學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的設計,那麼,對學生學習來說,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為: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的思維內容轉化為學生的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啟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啟發學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課本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具備該具備的各種能力,提高應有的素質。因此,我認為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的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學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為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機地滲透給學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國小數學教育任務。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2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匯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絡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匯入

在匯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建立“憤”、“緋”情境,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裡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此時,掌握新知便成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匯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悟空和八戒。這裡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啟”而能“發”,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匯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裡,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3

數感的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資訊;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解釋。讓國小生愛上數學課堂,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深厚興趣。我們老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國小生的數感。

一、發掘生活中的數感數學來源於生活,發掘學生生活中的數感十分重要。例如:在體育課上,參加跑步訓練,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離;到超級市場去看看、稱稱、掂掂各種蔬菜、水果、一分錢硬幣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不僅可以獲得數感的啟蒙,還能培養學生的“親數學”行為,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國小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著好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善於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自己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比如: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中,在認識“1”時,先請學生說出現實生活中用“1”表達的事物。學生例舉出:1本書、1只小鳥、1棵樹、1根小棒、1個國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隨後引導學生數出幾粒葡萄是一串?幾根小棒是一捆?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1個國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1粒葡萄)。即而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就成功發掘出了學生在生活中的數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課堂中的數感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鑑,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資訊,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例如:在講“升和毫升”時,練習中要求學生會看刻度說出水的體積。圖示為:一個量筒裝有1000毫升水,另一個量筒裝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學生看圖後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說1升200毫升;有的說1200毫升;有的.說1又1/5升。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討論判斷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說明同樣表示一幅圖中水的體積,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整數之間建立起了聯絡,知道了能從多個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三、發展比較中的數感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於這樣的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例如:在進行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們試著估算一下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一把瓜子有多少顆?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全校學生人數與體育館座位數有什麼關係?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於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並感受到大數相當於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瞭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絡,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因此,在學生對數有了初步的體驗時,通過比較才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辨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之,培養國小生的數感,方法多樣,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盡的,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必然是一個善於發現、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人。國小生有較強的數感,會對國小生將來繼續學習數學有重要的意義,會使學生在數學王國中更有發展前景。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4

本學期我是擔任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在幾個月的教學過程中,使我的感觸很深,一年級的學生確實真的很不好教。一年級的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海影響性格的發展。那麼應該培養那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首先要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方面。

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

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二、其次要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

例如,在上《認識鐘錶》一課時,我給孩子拿來鐘錶,以遊戲的形式演示:1號起床的時間是7:00,2號將時針和分針撥到該時位置,讓學生變換著來演示。這樣,學生既能準確認識了時間,又能學會思考,還能親自動手。動起手的孩子們顯得格外積極,也逐步地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然後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途徑。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裡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著,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為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後敢於發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於不同分析者來說,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說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四、最後要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實踐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許多學生在學校成績優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也就是說,學了卻不知道怎樣應用,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絡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每上一節課,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引導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利用上。這樣,學生親身體會、練習,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位置”這一課,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認清前後左右的相對性。認識錢這一方面的知識時,進行遊戲表演,讓學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本”、或買“筆”等,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剩餘多少,買了多少東西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之中。

雖然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一年級2國小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經過三個月的數學教學,我發現不少學生已經慢慢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是生活實踐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學生學好數學是為了未來更方便的應用,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國小優秀的教學隨筆15

我進入國小語文教學工作已經有一年半了,之前我一直在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這樣的一個轉變,使我在教學方法和認識學生方面有很大的改觀,也對國小生和國小教材從陌生到熟悉這個過程有了很大的感觸。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對學生的認識和掌控

我才進入國小這個集體的時候,整個國小給我的感覺是充滿了朝氣和活力,老師如此,學生更是如此,我時時都能感受到那種活潑的張力,這是我在國中學校不能感受到的。所以,這群國小生對於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我的陌生,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我認為我很幸運的是,學校給了我一個五年級來帶,從國中跳躍到國小來,能帶高段對於我來說,應該還是比較好掌控的。我覺得高段正好是與國中的銜接,那我正好可以用國中的一些教學模式,以為這樣省事些。其實不然,國小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意識與國中完全不一樣,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的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孩子們會提出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我得重新來認識這群孩子,認識他們的共性和個體差異。我也請教了很有經驗的長期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何老師,經常與她交流。她給予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讓我樹立了對於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信心。剛開始為了瞭解學生,我常常以學生的問題作為我的教學起點。比如,拿到一篇閱讀課文的時候,我會先讓同學提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寫人的文章,孩子們就會提出好奇的提出,這個人是誰,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精神品質等等。其實孩子的問題就已經可以解決我們閱讀要解決的問題了。漸漸地對於學生我有了深入的瞭解並以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調整我的教學計劃。一年多了,我和孩子們相處很愉快,也有了一定的默契。

第二,對於教材的認識和把握

我們現在國小用的語文S版的教材,我要重新解讀新課程標準,重新認識教材,重新認識這群本身熟悉而又陌生的孩子。思考教給學生什麼內容,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以五六年級的教材為例:一學期一共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如童話單元,寫人單元,民族文化等等。怎麼樣去整合教材,整合知識點,要求學生達到什麼閱讀能力,要做到心裡有數。怎麼樣才能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我更新自己的理念,多讓學生動手。要對教材吃透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鑽研,去查資料,去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通過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從而整合成自己的一套教學知識。

第三,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一堂簡單的語文課堂有時候往往會被我們語文老師上成一堂思品課。比如,我在上五年級上冊人物單元《孔子》這篇課文,在和同學們討論人品問題的時候就延展得太寬了,不知不覺就走偏了,教育孩子怎麼為人處世,怎樣做君子等等,對於語言文字的掌控就不到位。在上課前,我們老師都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各種知識點匯聚在一起教給學生。有時候我們會忽略一個簡單的思考——那就是這節課我們到底要幹什麼。這學期,我們城北國小語文組進行了高效閱讀教研活動,我們的教育專家雷震校長的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我們是教育者要遵循教學規律。在語文課堂上就做語文老師該做的事情,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品析。我們在解說課文的時候,要做到教學風格張弛有度。拿到一個單元,首先從總體上去把握這個單元到底要幹什麼,對於精講課文,我們給方法;閱讀課文,根據方法指導學生去學習,從文中抓句子作為語言訓練點。在有效閱讀教學中,我們根據自身學科規律,要做到聽、說、讀、寫、思,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我帶著這樣的觀點走進我的課堂裡。比如,在上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名著單元的時候,我就抓了一篇精讀課文《將相和》、《老人與海》重點來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抓故事情節,教會學生在文中找關鍵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從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神態等去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質。其他的略讀課文放手交給學生去分析,進行小組交流,全班總結,最後佈置寫作練習,這樣下來效果比平時每課都講的效果好。

以上就是我的感觸。我希望我在國小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麼我必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那就是多讀書。以自己那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去感染和薰陶學生,從而培養他們的讀書習慣和能力,以期達到“把自己對語言文字的領悟用到生活中去。”

標籤: 隨筆 教學 國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jiaju/meiwenyuedu/kxk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