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旅遊 >社會熱點 >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和妖精鬼怪類似,是形容妖怪的詞語,但又不知道魑魅魍魎是哪四種妖怪,甚至連這幾個詞都讀不好(注:chī mèi wǎng liǎng)。魑魅魍魎一般是作為害人鬼怪的統稱,常用來形容形形色色的壞人,但每個字其實都有著自己單獨的意思。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魑魅魍魎怎麼讀

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 :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是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文選·張衡》:“魑魅魍魎,莫能逢旃”,魑魅魍魎和“牛鬼蛇神”,都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但魑魅魍魎僅用於書面語,比喻的壞人很少有所指;“牛鬼蛇神”常用於口語,比喻的壞人是有所指的。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第2張

魑魅魍魎:形形色色的壞人

魑魅魍魎的官方解釋是這樣的: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指各種各樣的壞人。但是這四個字最常用的地方還是書面語,而口語常用的是它的近義詞“牛鬼蛇神”“妖魔鬼怪”等。而關於魑魅魍魎的傳說,早在炎黃時期就已經有了。

據說是當年蚩尤和黃帝交戰的時候,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去攻打黃帝,也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魑魅魍魎指的就是一些雜牌小兵,都是一些炮灰樣的角色。而時至今日,那些強大的神獸凶靈變得不常用了,魑魅魍魎反而變得有名了起來。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第3張

魑魅魍魎:一個字一種妖怪

在知道了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之後,我們再將這四個字單獨拆開的意思。而且對於魑魅魍魎是哪四種妖怪,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整體的意思都不會變。

一、魑魅魍魎每個字的解釋

1、魑,chī,傳說中指山林裡能害人的怪物;

2、魅,mèi,外貌討人喜歡的鬼;

3、魍,wǎng,水怪,赤黑色;

4、魎,liǎng,山川木石之怪。

二、魑魅魍魎指兩種妖怪

魑魅是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魑是山林中能害人的怪物,魅是老怪物變化而成精怪。魑魅則是山林中的怪物經年累月之後變化成的精怪。因此魑魅其實是一個妖怪,而不是兩個妖怪。是不是顛覆了很多人的腦洞啊!

魍魎則是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一說為疫神,傳說是顓頊之子所化。史料中曾有《漢· 蔡邕獨斷》:“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其一者居弱水,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魍魎則是這三者中的第二者,其實也是一個妖怪。

魑魅魍魎是什麼意思:魑魅魍魎怎麼讀,魑魅魍魎傳說故事 第4張

魑魅魍魎的傳說故事

大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

蚩尤只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黃帝聽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雙方在涿鹿展開了大戰。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

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由此可見魑魅魍魎不管在古時還是現在都是指一些雜牌小妖,傳到現在反而變有名了,據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徵,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

下一頁: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

民間流傳的十位魑魅魍魎是民間傳說,來自於古代。

龍女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薩提到龍女能於八歲成就佛法,於剎那,發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手。站在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如此,不平地說:“汝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你這麼快能證得佛法,真的難以致信,更何況女人身體很髒,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的寶珠,獻給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寶珠,龍女問:“佛陀接寶珠快不快?”回答說:“快極了。”龍女說:“成佛也是這麼快”說完龍女馬上變成男相,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龍女成佛後,便在觀世音菩薩身旁作了脋持。

狐仙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

狐王,出現在名著《西遊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

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

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祕”、“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夜叉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

夜叉(Yaksa)是梵文的音譯,“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

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維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維摩經》注:“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

據《毗溼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約有五百年,扣除年幼與年老的歲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戰力發揮到極致的輝煌時代,但是為了維持戰力不墜、同時也為了防範王者怠惰或發生其它意外,所以繼任儀式每百年舉行一次;不管當時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愛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資格的危險

判官

——君貌猙獰

標籤: 魑魅魍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lvyou/shehui/gyg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