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旅遊 >社會熱點 >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時叫張白圭。明朝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又稱張江陵,諡號“文忠”。 張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進行了“萬曆新政”。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張居正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面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應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張居正的資料簡介: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第2張

中文名:張居正

別 名:張叔大、張白圭、張江陵

國 籍:中國明朝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湖廣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出生日期:1525年(乙酉年)

逝世日期:1582年(壬午年)

職 業: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

主 要成就: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

代 表作品:《張文忠公全集》

諡 號:文忠

追 贈:上柱國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樑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此外,他把矛頭對準了文官集團,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節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於今天的考勤。1582年(萬曆十年)6月20日,卒,年五十八,死後贈上柱國,諡文忠(均被褫奪)。為萬曆所忌,死後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第3張

張居正怎麼死的

張居正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一。他在萬曆年間推行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朝中後期積貧積弱的困境。但是由於改革觸犯了貴族階層和保守派的根本利益,在新政剛見成效的時候,張居正改革被喊停,張居正最終未能逆轉明朝的危機。

張居正為官期間,大膽向皇上諫言,深受李太后和皇帝的重視。後來,張居正身兼宰相一職,和馮保共同輔佐皇上。張居正看見明朝積貧積弱的情形非常擔心,無論是經濟、政治上、還是軍事上,明朝都存在很大的弊病,在他被任命為宰相之時,張居正便向皇帝建議實行改革。明神宗對張居正的改革措施非常贊同,在得到皇上的支援後,張居正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張居正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開始改革。改革並未持續多久,張居正改革便遭到了阻礙,因為他的改革觸犯了統治階層的根本利益。眼看自己的利益逐漸被剝奪了,他們便召集貴族階層對張居正的新政實行阻擋。

萬曆十年,張居正在推行新政期間,積久成疾,身染重病之後很快就去世了。在張居正去世之後,保守派聯名向皇帝起書張居正新政的種種弊端,後來,皇帝下令對張居正進行抄家,並剝奪身前加封的爵位。張居正在改革期間因得罪了保守派的利益,所以當張居正去世後,他們還對張居正的家屬進行迫害,張居正的長子被逼無奈,最後自殺

張居正簡介是怎麼死的

張居正出身寒微,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很有抱負,充滿理想和信念,一心投效國家。張居正也是萬曆帝的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還未成年,當時還是太子的朱翊鈞。張居正對這未來皇帝寄予厚望,要使他成為千古明君,用心良苦。朱翊鈞也對張居正畢恭畢敬,尊稱他“先生”。

張居正當了十年的首輔,輔助十歲登基的萬曆帝處理朝政。他雖然不是皇帝,實際上卻是有實無名的君王。張居正肩負國家重任,勤奮工作,“以天下為己任,不畏譏彈,敢於擔當”,“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萬曆朝的大儒李贄稱張居正為“宰相之傑”,清代人說:“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

明朝宰相張居正資料簡介:張居正死因怎麼死的揭曉 第4張

張居正擔任首輔的十年期間。明朝正處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整個封建制度開始走向沒落。是他推行萬曆新政,實行政治整頓和改革,經濟得以恢復力圖振興頹勢,使衰敗的明王朝一度恢復生機,出現短暫的中興,所以有人稱他為“救時宰相”。

張居正也是個有爭議性的人物,很多史學家對他的評介,譭譽參半,褒貶不一,把“偉大與渺小、無情與重義、拒賄與好諂”集他一身。說他徇私,善於權謀,獨斷專行,待人不善,搞兩面派,陷害他人,表裡不一,生活奢侈……雖然說蓋棺論定,但是後世的歷史學者,仍然還對他的功過,重新審視、定位。

最令人惋惜的是,在張居正死後不到兩年,就被人彈劾。時年21歲的萬曆帝竟然立即剝奪他在張居正死前九天所封賜的“太師”榮譽,撤銷“文忠”諡號,而且更進一步抄他的家。可憐被困在張府內老弱婦孺,有十餘人口活活餓死。長子張敬修也含恨自縊身亡,次子張嗣修被流放。

萬曆帝對待一手扶持自己的恩師,竟然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這種失去理性行為,有人認為是萬曆帝因為長久處於張居正的嚴厲管教約束之下,以及感覺到威權震主的一種反叛心理變態的發洩表現。

張居正居功至偉,萬曆帝是很清楚的。而且萬曆也表達過感恩報恩之情。故此《明神宗實錄》(神宗是萬曆帝)有記錄萬曆所說:先生大功,朕說不盡,只看顧先生的子孫。 後來萬曆這樣毫無情義行為,也是歷史上認為匪夷所思的事。

不過,公道自在在人心,人還是有良知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相信也是史無前例。家破人亡的張居正,竟然使到當年要推倒他的反對派,拋開恩怨,義無反顧為他鳴冤;有曾被張居正打壓、貶職、罷官的人如趙錦,翰林院侍講學士于慎行上書求情和寬恕張居正;連因得罪張居正而引退的工部右侍郎陸光祖,復官後出任吏部侍郎,因為維護張居正,又再被降職。

因政見不同被張居正處以廷杖八十,打到殘廢的都御史鄒元標,還拖著一條拐腿為昭雪張居正而奔走呼號,不念舊惡,稱讚張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所幸,張居正死後還不到40年,恥辱得以昭雪。崇禎年間,張居正獲得全面平反,恢復諡號,子孫亦獲襲職。張居正的故居被改為“張文忠公祠”,讓後人瞻仰。《明史》盛讚有張居正為政期間“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相信張居正泉下有知,亦可瞑目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lvyou/shehui/jd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