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旅遊 >社會熱點 >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禮俗禁忌,這代表著民族宗教文化和文明習慣。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分佈在全國各地,點綴著這片神州大地。下面介紹中國56個民族風俗習慣禁忌。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人口出1000多萬。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餘者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自治區,人口480萬,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文化特色——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蒙古族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中國,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在俄羅斯聯邦也有分佈。

蒙古人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中國《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族始源於大約公元7世紀的唐朝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於是蒙古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西征,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後改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元”,建立元朝,並於1279年滅南宋,完成對中國地區的統一。1368年明軍入大都,妥歡帖木兒北遷,及其後裔仍使用元作國號,高麗王朝稱“北元”。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黨領導的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在蘇聯的幫助下宣佈成立蒙古國。
《蒙古祕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鉅著,其中《蒙古祕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蒙古族禁忌: 

蒙古族,蒙古族被稱為草原上的民族,他們勇敢熱情,豪邁粗獷,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族人民逐漸形成其獨特習俗禁忌。

(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為氏族內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該氏族的婦女,從此不可脫離該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親。舊時,新郎娶親時,須挎佩刀與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於馬窗西側,走時再挎。娶親歸來仍將其放於馬窗西側,3天人禁觸動。3天后,新娘將其收起,作為吉祥物和鎮器永久儲存。該族忌諱離婚,視其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

(2)產忌。產婦生產期,忌外人入內,忌門均掛有標誌:生男,掛弓箭,以示男兒之勇;生女,掛紅布條,以示女兒之巧。雲南蒙古族則在門上掛一篾帽,生男掛左,生女掛右。不滿月不準外人入內,商業部不準從產婦家借物,否則“踩斷奶路”或“帶走奶”。產褥汙穢,須遠處掩埋,以免汙瀆天、佛,招致災難。產婦、嬰兒住處須掛帷幔,與外人隔絕。

(3)喪葬禁忌。壽衣為蘭布褲、白布衫,不穿棉衣。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壽衣。忌長時間停靈,一般不超過一個時辰(兩小時),即卯時死,卯時出。入殮時忌屍從門過,要從窗戶抬出。出殯時,忌靈車上死者頭朝前,而須腳朝前。青海蒙古族實行天葬,送葬者將屍體送至葬場後,須立即返身跨越點起的人火堆,以除汙穢,後急速回家,不能回頭。服喪期,孝男孝女禁娛樂,禁著豔服。

(4)生活習俗禁忌。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衝接刀者,應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鍋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臺、磨臺、井口、繩上跨過。忌以鞋、襪、褲為枕。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等。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2張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回族有860萬人口,主要分佈在寧夏、甘肅、新疆,散居全國各地。文化特色——摔牛,炸油香。

回族的禁忌: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凶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1)回族的禁豬習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飲食習俗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無論遇到什麼壓力和阻力,始終未改變回族禁養豬,禁食豬肉的習慣。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列入《古蘭經》中。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義頒佈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須無條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點的懷疑。

回族在飲食方面,除了禁食豬肉外,還禁食狗、驢、騾等不反芻動物的肉,禁食凶猛禽獸和自死的牛、駝、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動物與飛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動物等。

回族對可以食的牛、羊、駱駝、鹿、雞、鴨、鵝、鴿、鶉、兔等畜禽,也要請阿匐或懂得宰牲規戒的穆斯林來宰,形成了宰牲定製,即宰前要洗大淨和小淨。如宰牛、羊、駝時,須用繩子捆綁其兩條前腿和一條後腿。並將這些可食畜禽擺成頭南、尾北、面西的姿勢,宰牲時必須先念誦真主名,然後切斷畜禽的食管、血管、氣管,待控淨血液之後方可剝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滾水燙皮、燙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殺的牛、羊、雞等畜禽。

(2)回族禁菸酒習俗

回族由於受《古蘭經》的影響,嚴格禁酒,毫無變通辦法。回族不喝酒,在家裡也不備酒具,家裡來客人一律不擺酒,有時為了接待客人,在參加宴會時,別人敬酒和碰杯時,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飲料代替。回族群眾認為,酒是一種麻醉飲品,飲酒不但對身體健康不利,而且在歷史和現實當中,因飲酒耽誤國家大事、敗家、喪身、違法亂紀、為非作歹、毀壞自己聲譽的不勝列舉。所以,回族認為飲酒是不光彩、不應該的,必須嚴格禁止。對孩子從小就進行教育,不許飲酒。現在回族無論是烈性酒,還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願意和飲酒者同桌聚餐。雖然,回族對酒不像對豬那樣憎惡,城市裡的回民現在也有喝酒的,但他們都背過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菸,認為抽菸特別是抽鴉片是一種犯罪,所以過去回族抽鴉片的很少,“百里無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長輩對晚輩,婦對夫都常常進行勸導教育、敲警鐘。

(3)回族禁求籤、玩賭、拜偶像習俗

回族禁止求籤、玩賭、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風水陰宅,不求仙方神藥,不搞驅鬼治病等等。回民認為求籤算命等這一切都是不正當的汙穢行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頭雕塑像,家裡忌擺各種人物和動物塑像,牆上也不願掛人頭畫像,只掛山水風景畫。有的回民家雖掛了人物或動物畫像,但禮拜時,在畫像的眼睛上蓋一張白紙。因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靈,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養成了在家裡不擺偶像的習慣。

回民還嚴禁玩賭,認為玩賭對己、對別人、對社會都不利。認為玩賭是“核倆目”,所賺之錢不勞而獲,是不義之財。回民還禁忌放高利貸,認為放高利貸使不得。另外回民還禁止用食物開玩笑;禁止婦女袒胸露臂;忌漢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還禁止男子戴金飾、不許過度裝飾、嚴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3張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人口739萬,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湖北。特色文化——吹蘆笙,吊角樓。

苗族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餈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傣族人口102萬,主要分佈在雲南,以農業為主。特色文化——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寺塔、竹樓和竹橋的建築藝術。

傣族的禁忌:

不能撫摸“小和尚”的頭部

雙版納小乘教規定男人一生中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凡遇到難事,才能解除苦難,從降生到成人後才會有社會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歲時都要時佛寺裡當一段時期的和尚,稱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裡生活要自理,要勞動,還要學習佛教經書,進行嚴格的修身教育。兩三年後可以“還俗”,還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結婚成家。若未當過“和尚”的男人,被視為生人或野人,在社會中沒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時,不準與女人談笑,不準外人撫摸小和尚的頭,(這和漢族喜愛兒童撫摸頭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別是女性)摸過頭,被視為仇人。"小和尚""修身"時間一切作廢,必須從頭開始。所以,外來遊客,若到寺院參觀千萬記住此習俗。

臥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習慣住在樓上,而樓上臥室只有一塊隔板與客廳相分,臥室中沒有隔板分成小間,幾代人都住在裡面,是用蚊帳分開,中間有一定間隔,分門進出。臥室是不容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祕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客廳禁忌

傣家樓上客廳中有三根柱子,兩根是臥室與客廳並排分開的,一根是火塘旁邊的。臥室中的兩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著休息,靠裡的一根是人死後用的,稱為“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屍體,等候火葬。火塘邊的一根是絕對不許靠的,那是傣家的“頂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著不尊重主人。

上竹樓須知

進佛寺必須脫鞋。進門後要按照輩份大小、資歷深淺,依次而坐;傣族認為門檻是人、鬼必經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頭,因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腳跨過火塘,不能隨意移動火塘裡支鍋用的鐵“三角架”;在街上買菜時,不能用腳指菜來討價還價;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們的頭。傣族認為“頭”是人的首領;上樓腳步要輕,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廣眾面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婦女產後不滿月不能到別人家去玩;家中有喪事,未出喪不準到任何人家去。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以農業為主,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共有人口57萬。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4張

傈僳族禁忌:

傈僳族在長年的與自然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了該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祭鬼神或祭龍樹時,忌婦女參加。出遠門者必須於年前趕回,否則,家人過年祭祖時會將未歸者也作為祭祀物件,不吉。祭家鬼時,肉未吃完忌外人進入,否則會有疾病。禁忌用茶葉敬獵神,據信,茶葉能遮住獵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獸,祭獵神的的祭品不能給別人吃,一定由獵人自己吃掉,否則,獵而無獲。

(2)產忌。產婦分娩,基家門口掛茅草葉或刺枝,防鬼闖入。嬰兒啼哭不止,則家門口掛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產婦忌吃線豬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雞肉。若生男,客人不可帶弓箭和長刀入門;生女,不可穿鞋進家;遠道來客則禁忌入門,忌期為10至13天。忌橫抱嬰孩,以為是抱死人之相。產婦家不能燒苞谷花,不能取燃燒著的柴塊,等等。若觸犯這些禁忌,嬰兒有夭折、短命的危險。

(3)喪葬禁忌。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與死者有仇的人才會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蔥、蒜,否則以為會衝犯鬼神,會導致更重的災禍。

(4)禮俗禁忌。傈僳族忌客人從前門直走到後門,認為死人出殯才這樣。忌拄手杖進家門,因給死者致哀跳舞時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時,忌掃地,忌洗臉。殺雞待客時,忌婦女切肉。

(5)生活習俗禁忌。黃昏時出入須隨手關門以免鬼趁機而入。家長外出時忌掃地,怕對家長不利,因死人時才去掃地。在房前屋後忌喊"哦",只有為死人驅鬼時才這樣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樂器聲能喚鬼入室。

(6)農事禁忌。下地生產時忌將鋤頭等掘土農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鋤進屋,因葬死者時才如此。稻穀開花時,忌在稻田邊洗衣裳、剝麻,否則以為會使花受驚而減產。玉米揚花時若遇大風,忌婦女織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5張

6、藏族

藏族人口459萬,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七年級的藏曆年。特色文化——藏舞,布達拉宮。

藏族禁忌:

老年婦女不食當天宰殺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順,戶外插青枝柏葉或石頭上放有紅線,或用石壓刺,以示謝絕客人;屋內不準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債翻年,年頭忌要債;忌婦女在爐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壇不允許別人亂摸,也不得隨便指問;吃奶渣和酸奶時,忌用筷子;忌燒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盤坐或跪坐;不準隨便跨越火塘;不準在神龕上放雜物。

在長輩、尊者及父母前,忌講醜話髒話;在家中忌講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喜慶佳節;忌以下流穢語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語言罵牲畜。  

無論到寺院的大殿經堂,還是到佛塔、轉經亭、燒香臺、瑪尼堆等處參觀旅遊,都必須順時針方向即從左到右繞行;進寺院大殿前,要脫帽,忌攜帶刀槍及大蒜;忌摸寺院內的各種佛像、經書、法器;未經本人許可同意,不得進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間;覲見活佛、堪布時,說話舉止要恭順、文雅,遞接東西時要雙手獻接,離開時要倒退幾步,不得突然轉身離去,否則被視為不禮貌;不能隨手翻動瑪尼堆上的石塊;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燒香臺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裡不能亂拋東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潔之物,要飲水只能雙手捧水而飲;神湖、神泉周圍的神樹上不能亂掛衣物,更不能隨便取下經幡等物;忌用食指指點佛像,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以示崇敬;進寺院大殿經堂或家裡經堂時,不得吸菸。  

外地遊客進入藏傳佛教寺院後可向寺僧求購哈達然後獻於佛祖像前。以表達對藏民族信仰的尊重。進寺後還可以請求到寺院堪布處進行佈施,堪布會回賜護身結。據說凡脖子上帶上結有佛家回賜的護身結的紅線則會一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6張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人口1555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集中分佈在廣西、雲南,“壯錦”享譽海內外。

壯族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七年級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臺。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乾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以善種水稻聞名,人口192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特色文化——跳板、長鼓舞。

朝鮮族的禁忌:

朝鮮族生產和生活中的禁忌充分表現了朝鮮族特有的風俗和習慣。

朝鮮族的婚娶習俗中歷來就有同姓同本不婚,姑表、姨表親戚不婚,即凡屬血親關係,無論是遠親還是近親,只要沾上邊的,一律不得通婚。舊時朝鮮族在訂婚時要合八字,稱為宮合四柱。四柱即出生的年、月、日、時。看雙方的屬相是否相合,雙方的行是否相生。相剋者,不能議婚。

在朝鮮族的葬禮中也有許多禁忌。出殯忌諱雙日,認為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人,故出殯必在單日。

朝鮮族婦女懷孕後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鴨、兔、狗和豬肉。據說孕婦吃了鴨肉,生下的孩子手腳會長蹼;吃了兔肉,孩子會長出紅眼睛;吃狗肉,孩子會早死;吃豬肉,孩子的面板粗糙。孕婦不能翻越牆壁,怕生出的孩子會行為不軌。不能跨馬韁繩,從馬韁繩上跨過,會懷胎12個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動陶蒸籠、瓦缸等物,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有精靈的。也不能看人家辦喪事,不能看人家遷墳、救火等。生了嬰兒的人家在大門上掛一根草繩作為禁繩,禁止外人進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高山族人口40萬,主要分佈在臺灣省,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分散人口,以農業、漁獵業為主。特色文化——竿球,龍舟,編織。 

高山族的禁忌:

禁忌是帶有宗教意義的禁規。它是人們懾於大自然的威力而採取的避禍遠害的消極手段。高山族有許多關於狩獵、農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於:通過強制性的恪守這些禁規,避免不可覺察的危險,特別是死亡的發生,以維護生產、祭祀的正常活動以及社會倫理道德,不受影響和干擾。禁忌一旦被觸犯,大家預感到可能蒙受某種禍害而惶惶不安,當即中止正在進行一切活動,採取祈禱、咒語、噴酒、祭獻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險;犯禁的人,輕則受罰,承擔祓禳饗宴的一切費用,重則處死贖罪。

在高山族多如牛毛的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嚴守。具有普遍意義的禁忌,屬於視覺的,如禁忌遇見橫死者及其葬地、遇見動物交尾等;屬於觸覺的,如禁忌接觸神物、接觸死者的器物等;屬於行為的,如禁忌排氣、打噴嚏、同族性交等。特殊禁忌,如:女人不能接觸男人使用的獵具與武器,諸如弓、箭、槍、矛等,不得擅自進入男性會所和祭祀場地;男性不能接觸女人使用的織布機和生麻,在狩獵、捕魚及農忙期間,禁止與女性同房;成人在會所受訓期間,禁止與女性接觸;在捕魚、出獵或祭祀期間,家裡不能斷火;祭祀期間不能吃魚等。其中,祭祀中打噴嚏尤為忌諱,南部高山族認為噴嚏意味著靈魂出殼,有招誘惡靈的危險,是禍事臨頭的徵兆。

此外,生育方面的禁忌也很突出。主要有:禁忌生雙胞胎,迷信雙胎是野獸所在,預示著災禍將至,必殺其一以為禳災。布農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拋棄荒郊野外。阿美人生產禁忌男人與寡婦窺視,嬰兒禁忌父親懷抱,據說由於嬰兒軀體軟弱,會通過接觸使其父傳染軟弱的病症,以致狩獵、出征時奔跑乏力,一無所獲。這條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權社會確保孩子撫養權操在母方手裡的“措施”。

10、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納西族人口27萬,分佈於雲南、四川和西藏,以山地農業、畜牧業為主。特色文化——東巴舞,臘染。

納西族禁忌:

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譁、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連續夾菜;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布依族人口8.2萬,有自己的語言。

特色文化——彈唱。

布朗族的禁忌:

舊時布朗族的種種禁忌,大部分現逐漸淡化,但在生產、生活中仍保留著若干傳統禁忌的影響和習俗。主要有:

(1)打掃寨子期間,不準人進出寨子。

(2)過新年期間出門玩耍,不準在外住宿。

(3)上山種地,住臨時搭的地棚時間不能超出一個月,須在28天以內趕回村寨,否則要殺雞祭祀家神。

(4)神龕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邊,否則認為得罪祖先,會給家庭帶來不幸。

(5)火塘上的鐵三角架擱歪了,只能由家長扶正,晚輩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

(6)火塘是神聖的,禁止跨越。

(7)家中有嬰兒,忌帶綠葉入屋內。

(8)家中有孕婦,忌帶獵物進家。

(9)飲酒時,先滴一點在地上,表示敬祖先,然後再飲。

(10)在家裡不准許高聲喧譁、吐痰、哼小曲兒、吹口哨、若有違者,視為沒有教養,須向主人謝錯。

(11)不能亂摸僧侶和老人的頭,認為這是不尊重對方。

(12)老人的臥室不能擅自進入,免得老人休息不好,會生氣。

(13)登入布朗族人竹樓時要脫鞋,表示尊重主人。

(14)父母亡日,家裡人忌下地勞動生產。

(15)凡是雷電觸擊過的樹木不能使用。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阿昌族人口2.7萬,主要分佈於雲南,農業為主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

阿昌族的禁忌:

阿昌族禁忌較多,有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則留有古老傳統的遺痕,也有的帶有封建色彩。各地阿昌族禁忌有許多差異,或有不同的解釋,列舉一些如下:
(1)兄弟都結婚以後,互相不能進對方的臥室。

(2)家堂的神龕除自家人,外人絕對不能觸動。

(3)不能讓婦女住在樓上,男人在樓下。

(4)婦女不能和自己輩份大的家人開玩笑。

(5)男人不走晒婦女筒裙之處,否則會被別人認為不光彩,不吉利。

(6)婦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門坎上,認為這樣會破財。

(7)婦女生了小孩,未滿七天,別家的男人不能進院子。

(8)婦女不能從犁、耙、鋤、刀、槍等物上面跨過,否則用刀時便會砍著腳,用耙時就耙不動田。

(9)家裡“運氣”不好,要和尚唸經,殺雞一口,門上插一杆小紅族,並在堂屋正中掛一個花圈,用一條草繩沿屋簷把院子圍起來,以轉“好運”。施行此法後,七天內不準外人進家,否則不吉利,要破財。

由於歷史上阿昌族觀念受漢族影響較大,有強烈的男尊婦卑的封建思想,上述禁忌中充分說明這一點。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怒族人口2.7萬,分佈於雲南省,以山地農業為主,有自己的語言。特色文化——織怒毯,努寨。

怒族禁忌:

按照怒族的禮節,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將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從這裡經過。忌諱別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鄂溫克族人口2.6萬,主要分佈於內蒙古和黑龍江,以畜牧業為主。特色文化——馴鹿、爬犁。

鄂溫克族的禁忌:

鄂溫克族產婦未滿月前,忌外人帶槍或鑰匙進屋,以防產婦斷奶。父母在世時,兒子不得蓄鬍須;下午忌理髮、刮臉,帶孝者尤忌;忌說“死”,若老人死,要說“成佛了”;小孩死,要說“小活了”;搬家時,忌在曾死人的地點留下不潔之物,如指甲、頭髮、破布包、包腳布等;忌謾罵牲畜;忌拋撒奶類食品,若不慎撒落,應將所撒的奶少許於前額;忌宰殺或出賣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以為狩獵將無所獲;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俗信男人頭上有佛,摸男子頭是對佛的褻瀆。除此之外,該族還有諸多狩獵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門忌等。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鄂倫春族人口0.6萬,分佈於內蒙古、黑龍江,以農業和傳統狩獵為主。特色文化——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鄂倫春族禁忌:

鄂倫春人的禁忌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狩獵禁忌。出獵前不許說這次狩獵中能獵取到幾隻什麼野獸,認為這樣說會什麼也獵取不到;在獵取貂等小動物時,在取火時不能燒長木柴,認為燒長木柴野獸會跑得很遠,不易獵取;獵取到鹿等大獸,開膛時,舌頭、食道和心臟必須連在一起,直到煮熟後食用時才能割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獵取到野獸;出獵中獵取到第一隻野獸,要祭祀“白那恰”,否則在這次狩獵中再也獵不到野獸,等等。

第二類,對婦女的禁忌。認為婦女不潔,經期不能食用狍、鹿、(犭罕)的內臟和頭肉,否則子彈會穿不透野獸;經期不能到河裡洗澡,否則要降大雨;也不能跨過泉水,否則泉水要乾涸;孕婦不能去辦喪事的人家,不能走抬過死人的路,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死去;孕婦不許進產房,進了產房,產婦會難產;產婦不能在“斜仁柱”中分娩,怕衝犯神靈;產婦在產房居住期間,不許吃新鮮野獸肉,否則獵人會打不到野獸;婦女不能跨越男人的衣帽,否則男人要倒黴,等等。

第三類,生活禁忌。晚輩不許直呼長輩的名字,也不許把長輩名字告訴別人,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沒有骨頭節;帶孝期間,不許剪頭,不許參加娛樂活動,不許和別人吵架鬥毆;給神上供的犧牲,只能用偶蹄類動物,不能用帶爪類動物,否則神會抓壞人的軀體。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赫哲族人口0.4萬。

特色文化——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赫哲族的禁忌:

早年的一些捕魚禁忌:如用網捕到很多魚後不能說:“這一網怎麼打撈到這麼多的魚啦?”捕不到魚時不準說怪話、說髒話;吃魚吃到魚子,不許說:“這下子吃下多少魚啊!”叉住的魚,不許用刀子割開魚鰾,否則下次就會叉不到魚了。此外寡婦不準到漁船上和下網灘地去,否則就是不吉利。

狩獵也有禁忌:每當獵人到一個新的獵場,把頭人首先要領著大夥拜山神爺,在樹上掛一塊紅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點酒往空中一彈,然後給山神爺叩頭,祈求山神爺保佑獵人打獵順當,多獲獵物。他們規定,獵人進山後,不許說怪話和謊話。在山林中遇到大樹樁子不許坐,他們認為這是山神爺老把頭坐的,別人是不準坐的。冬季在山裡狩獵,看到其他獵人的腳印不許踩,必須繞著走,否則就是不守山規,不尊重別人,還會傷了兩個狩獵隊的和氣,甚至引起武鬥。兩夥狩獵人在山中相遇,必須請到自己的住地飲酒吃飯,否則會誤認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在狩獵的帳篷裡吃飯後,要把篝火堆攏好;吊鍋掛在木杆上要平穩,不許亂搖晃;不許敲打鍋盆出聲響;嚴禁用刀子翻鍋或鏟鍋,否則會割斷打獵的好運氣;不準婦女坐在槍上或跨越獵槍、子彈以及各種漁具,甚至連男人的獵服也不準坐或隨意跨過。

17、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唸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門巴族人口0.7萬,以農牧業為主,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 

門巴族的禁忌:

忌諱在客人面前走動,須從客人身後繞行。客人吃飯時不要吃光喝盡,須讓主人家的鍋裡、碗裡剩一些食物。不能往火塘內扔髒物、吐口水,不能踢、踏、跨越火塘或灶臺。客人未睡時,主人不能先睡。家裡有人出遠門,當天不能掃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門口壓有帶刺的樹枝,謝絕外人來訪。門隅北部的門巴人不吃自家養的禽畜,只用於交換。

18、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人口159萬。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

特色文化——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白族的禁忌:

訪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間為宜。年節或正月七年級這天,不能到別家串門。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續,斟滿杯茶。端給客人,被視為不禮貌,婦女分娩,忌外人上門。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人口1.2萬,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青海、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保安族的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滲透著伊斯蘭教文化的意識。所食牛、羊、雞肉,必須經阿訇或懂經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則禁食。嚴忌食豬、驢、騾、馬、狗肉以及凶禽猛獸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動物的血。忌用手去撫摸食物。忌坐在裝有食品的箱蓋上。女主人在廚房炸“油香”、饊子等油炸食品時,客人和家人均不得進入廚房。忌婦女在河裡順水舀水,必須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嚴忌客人進入女人的寢室。忌從外地歸來的家人直接進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忌男女跨越斧子、鐮刀、繩子等生產工具。忌人坐在門坎上,尤忌婦女坐門坎。宰牛、羊、雞時,忌先收拾內臟後再割開心。出遠門的人忌在途中見到擔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須即刻返回家。忌對長輩叫“老頭”,因為這是不尊敬、不禮貌的表現。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布依族的禁忌:

“掃寨”時不準外人進寨;“戊日”、“甲子日”忌生產,忌出行;正月七年級至九年級不能動土,十五不能動刀、幹活,四月初八不能讓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後的幾天之內,不能種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人口12萬。“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特色文化——剪紙,打曲棍球。

達斡爾族的禁忌:

達斡爾族忌在鼠日和火日開犁播種,忌行獵時直呼熊或虎的真名;忌捕魚時婦女與薩滿去魚場,特別禁止帶孝的人去魚場;忌在漁場揹著手走路、拿鞭子;忌伐已祭禮過的房子,用白樺、榆木蓋房;忌售或殺死祭禮過祖先神的馬;忌貓接近靈柩;忌用鐵釘釘棺材;忌單日出殯;忌在祖墳內埋葬未出嫁的姑娘、孕婦、無兒無女及傳染病患者;忌婦女上房頂、坐灶門、睡西炕及跨男人的身體;忌在小孩出麻疹時炒菜、打貓狗和做針線活;忌用刀、剪、筷子指點人,背手或拿馬鞭進入屋內。

22、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1.5萬,以善於種茶聞名。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特色文化——象腳鼓舞。

德昂族的禁忌:

(1)忌拉手贈物在德昂族中,成年男女之間一般都不隨便拉手搭肩,也不相互贈送禮品。認為這是防止和抵禦性誘惑的有力措施。另外,婦女不與男客同桌吃,婦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蹺二郎腿。年輕人不得面向長輩吐唾沫,婦女衣褲不能晾晒在男人穿行地方。

(2)忌同姓婚姻德昂族存在著同姓不婚的制度,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同姓,就會有血統上的相同。血統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孫後代的繁殖和健康。

(3)忌產婦串門德昂族的產婦坐月子期間不能進入灶房煮飯炒菜,更不能隨便到別人家串門。這期間,也忌諱他人進入產婦的臥室,特別是孕婦或嬰兒。

(4)飲食禁忌德昂族吃新飯時,首先喂牛和狗,以示對一年間幾犁幾耙的牛和日夜守護主人的狗的道謝。德昂人到別人家做客時,不能看著人家炒菜或到灶邊轉,吃飯時不能隨意撥弄盤中的食物,否則,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敬和不禮貌。家中接等客人時,上桌後要站著給客人斟酒、敬酒或挾菜,不能先自己。筷子必須置於碗的右邊(若置於左邊,就說明對客人不歡迎)。盛飯時,勺子不能往外翻,否則就視為主客財水外流。客人吃飽飯後,在沒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婦不能收拾碗筷,否則就被視為不讓客人吃飽飯。

(5)忌喚乳名德昂族人生下來15天后都有自己的乳名。呼喚時,除小孩可直接呼喚其乳名以外,凡青年人都得以“哥”、“姐”相稱,特別是在兩人見面的時候更應如此相呼喚。在人多的場合,為了區別對某人呼喚,可在“哥”、“姐”的謂之後附加其乳名,也有在“哥”、“姐”之前冠上乳名,以此表示尊敬。但是,一旦生兒育女,成為父母親以後,再不能附加或冠上乳名,而必須在“哥”、“姐”之前冠以“某某的父親”或者“某某的母親”,以示對其輩分的承認和尊重。對於老一輩的稱謂也是如此。兩人相見時,可直呼“公公”、“奶奶”。在人多的場合,為點明所呼喚的物件,得在“公公”、“奶奶”之後附加或在其前冠以“某某的公公”、“某某的奶奶”。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人口37萬,有自己的語言。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東鄉族的禁忌:

(1) 禁食豬馬、驢、騾、狗、貓等肉和一切動物之血。

(2)禁食自死和不反芻動物以及猛獸、奇禽之肉。

(3)所食牛、羊、雞、駱駝肉,必須經阿訇或念過經的年長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須在屠宰前小淨,否則禁食。

(4)對牛、羊、雞、駱駝只能言宰,禁忌言殺。

(5)忌用非穆斯林的灶具、食具。

(6)無論是平時還是齋月,全家人每頓飯進餐時,忌先於長輩搭口。

(7)忌菸酒,尤忌晚輩在長輩面前抽菸、喝酒。

(8)婦女在廚房掌勺炒菜時,忌嘗鹹、淡,先試口味。

(9)忌客人和非穆斯林進灶房及自己動手從缸或水窖內舀水,或到井中汲水。

(10)忌在飲用水和沐浴的水泉邊、溪水邊洗衣、洗物、飲畜,要經常保持水的潔淨。

(11)忌不經允許和穿鞋進入清真寺大殿。

(12)禁亂扔廢紙,以防在這些紙上寫有安拉(真主)或《古蘭經》片言隻語而隨著遭到踐踏。

(13)禁浪費食物和水。

(14)忌反著手臂舀水和倒茶、盛飯。

(15)忌客人穿著鞋上炕。

(16)禁男子蓄長髮。

(17)禁背後談論別人,禁說謊、誣陷。

(18)禁合法婚姻形式以外的兩性關係;嚴禁少女婚前的性行為。

(19)禁抽籤算命,卜吉問凶。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人口251萬。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絡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特色文化——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侗族民族禁忌: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為最神聖之處,一切凶器(刀、鬆、劍、戟、戈、矛、弓、弩等)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視為對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誌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於寨子口處。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人口0.5萬。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特色文化——織獨龍毯,烤烙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尚。

獨龍族禁忌:

獨龍族的禁忌主要有產婦不得在室內分娩,認為其“不潔”之氣,會衝犯室內的弓弩等狩獵用具,致使狩獵無獲。分娩時,忌男人照料,否則認為不潔之氣會導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雙目失明。女子出嫁後,不得回孃家生孩子,否則,認為會影響孃家子孫興旺。一旦發生,女婿須送兩瓶酒及若干獸肉給岳丈家,作為補償。死者嚥氣前,須將家中所留種子轉移他家或他處,否則種子不會發芽。出殯時,屍體不可從大門抬出。鬼林中的樹木嚴禁砍伐,否則寨中人會病死,糧食歉收。主人出門打獵時客人不得來訪,否則客人靈魂會把獵物奪走。揀到別人打死的動物要分給大家吃才能免災,不然會倒黴等。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佈,人口1.3萬。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週,不吃葷,只吃素。特色文化——拉手風琴,烤麵包。

俄羅斯族禁忌:

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

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菸,必須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點菸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菸。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分鐘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

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人口125萬,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哈尼族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西雙版納地區,堂屋東西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哈尼族人家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

哈尼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總是把自制的菸絲裝到菸嘴裡,把煙筒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菸,應該有禮貌地加以謝絕。尊老敬老、禮貌待客是哈尼族的傳統禮儀。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這時客人應以雙手接過雞頭,然後把它轉敬給在座的老人或年長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裡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與哈尼族朋友在飯桌上飲酒時,要注意敬酒的順序:首先從年紀最長者開始,沿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最後向年紀最長者的杯裡再斟上一點,表示大家團團圓圓。

每一輪斟酒都應如此,哪怕是象徵性地斟幾滴。哈尼族崇拜多種神靈,視村寨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樹林為寨神“昂瑪吐”棲身之所,它保佑村寨人丁發達、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因而絕對禁止砍伐林中樹木,禁止在林中放牧。每年早春時節,要舉行全寨性的祭祀活動。舉行祭祀活動的當天,不能講本民族語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語言。允許進入神林區者,態度要莊嚴,不可嬉笑,絕對不能跨越位於寨神叢林前的寨神石和叢林中用來烹煮食物的鍋莊石。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人口1萬。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特色文化——剪羊毛,彈唱,刺繡。

哈薩克族禁忌:

哈薩克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騎著快馬直衝主人家門,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訊息;做客時,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們認為食物是上天賜予的,是聖潔的;在氈房內不要坐床,應盤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兩腿伸直,也不要脫掉鞋子;在交談和吃飯時,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則就是對主人的極不尊重;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絕,要愉快的接受,否則主人會認為你瞧不起他;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乾;還有不能當面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面讚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面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衝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你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人口1.8萬,善種茶。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曆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特色文化——樂器迪他,跳鼓舞。

基諾族禁忌:

(1)祭禮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觸控,認為有鬼附其上,裝換龍門後3天內,任何人忌入村寨,寨人須安靜相處,不得打架,吵鬧、爬樹等。求雨祭大龍時,禁止婦女出門。每年農曆二月“木嘎”(硬日了)在寨外舉行祭“白豬”儀式。儀式畢,所剩食品由祭者飽餐,不許帶回寨中,祭者必須於日落前回寨。

(2)忌日。(基諾語為“阿內某墨”)基諾族計日方法以12天為一輪,每日各有名稱。村寨視12天中“水”日為最大的日子,重大的祭禮活動均在“水”日舉行;“西奪”日據信為創世神腰白葬日,是日不可葬死者,否則死人更多;“嫫”日為“天地之合”日,象徵男女之合,是日不可葬婦女。每人必忌之日有5個;自己的生日,父死日、葬日、母死日、葬日。忌日中須恪守許多禁忌。家庭祭禮須避開自家忌日。

(3)生育禁忌。妻子懷孕期,丈夫打獵禁砍棕樹,禁打猴,禁割巖峰,禁打羽毛為花、黑、黃白、紅黑色的鳥,亦禁打大嘴鳥、犀鳥和聲音不好的鳥,否則認為人影響嬰兒的聲音和容貌。孕期,丈夫不可抬死亡老人;不可參加繃大鼓,鬥刀把活動;禁打蛇、爬樹摘果,否則,妻子會難產。產婦不準在竹樓分娩,只能在涼臺上或樓下炒菜用的小房內生產。生後須用水衝淨產地,後移至客廳火塘邊坐月,待嬰兒臍帶脫落後方可上竹樓自己往日住的房內。亞諾寨的基諾族,產婦由丈夫陪去大房子旁自己的糧倉內分娩,象徵產婦與其親屬已“不再是一家人”,用意是防止災禍影響大房子的里人。產婦月子裡禁吃家畜,只許吃山竽、野菜、魚類等。產後1月內嬰兒父母忌唱歌,否則孩子長不健壯或不漂亮。嬰兒滿月日,父母忌講話,忌外人、瓜菜、獵物入屋內,直至太陽落山方可解禁。

(4)居住禁忌 住室忌無男,大竹樓裡必須有男性家長。若某家男性死光,須拆掉房子,令婦女回孃家或改嫁。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人口1.8萬。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農業和鹽業。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特色文化——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京族民族禁忌:

(1 )捕魚禁忌  拿魚籃出去捕魚或抬網出海下第一網時忌見女人;海灘上的漁網禁人跨越;新造好尚未下水的竹筏,忌人坐其上;請人裝漁箱時,忌煮生魚、焦飯;膠新網或放新網下海時,忌他人走近或講話,否則捕不到魚;船上吃飯忌扣碗,忌腳踏灶等;出海人忌入未滿月的產婦房內。

(2 )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姑表親禁婚。依該族闖卡的婚俗,正式婚禮時禁止新娘出面,由若干善歌者為代表前往迎親。男方歌手須對出三重“關卡”歌手的盤問,女方才敞開門允其入宴並領走新娘。

(3 )其他禁忌  孕婦不得入哈亭,民間供奉神祗的場所。其意為“鄉飲亭”或“歌亭”。懷孕個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內煎東西,否則嬰兒會歪嘴。逢七年級、十五忌別人進門借火、借鹽醃魚,否則,家裡“水頭”(錢財)會給別人借走。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餘者散居於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的瀘水、保山專區的騰衝、臨滄專區的耿馬等縣,人口11萬。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特色文化——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景頗族禁忌:

(1)祭祀禁忌。該族所信奉的鬼種類繁多,對鬼的忌諱亦極多。每戶都有特為鬼開闢的鬼門,忌外人通過;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許在“鬼樁”上拴馬、晒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廟”(寨內一空屋,內掛牛頭)要下馬;春耕祭“官廟”時全寨停工3天。寨邊祭“地物神”時,圍上的石頭忌人搬動和觸弄。

(2)婚姻禁忌。景頗人認為通過轉房(兄死,弟娶嫂;弟死,兄娶弟媳)得到的妻子不算正室,因她與原夫結婚時,祭過家鬼,死後還會去找原夫。故娶轉房妻的男子必須另娶一正妻,否則,死後會生活孤獨。男子婚後一年內,忌出遠門,或參加“拉事”(一種報復性的械鬥)。

(3)婦女禁忌。男主人身邊佩掛的刀槍忌外人觸控,否則,男人會遇上倒黴的事性;忌用婦女的筒裙蓋熟睡的孩子,否則孩子將永睡不醒;忌婦女坐時蹺二郎腿;忌婦女託下巴而坐,以為此乃表哀悼之相。

(4)禮俗禁忌。到景頗人家做客,進門必須脫鞋,到晒臺處,則在過道門前脫鞋。進屋後,忌在房內久站不坐,應按一定位置入座。若有人告辭,忌其他客人搶坐其位;忌客人背對茶桶而坐,因製作茶桶時用牛祭過。禁忌隨意潑倒髒水、廢物、倒洗臉水、吐痰、解手均須問清方向。在該族人家留宿,未經主人同意,忌掛蚊帳,尤忌在供鬼處掛蚊帳。

(5)生活習俗禁忌。長輩的包頭,忌亂翻亂動;長刀和筒帕是男子隨身之物,平日不可在牆上翻掛,否則說明家中有喪事。每逢生日忌出遠門或到其他村寨,只可在家玩或到屋旁的園地裡幹活。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是中亞的一支民族,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中國境內約有16萬柯爾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史記》中最早記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裡迄斯”,大蒙古國和元代時稱“吉利吉斯”.清代時按準噶爾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乃蠻,欽察,契丹等來自哈薩克汗國的部族屬於吉爾吉斯的“色爾特克勒克”(意為“外部之人”)。不屬於吉爾吉斯本部。

文化

柯爾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亞等地的柯爾克孜人西元10世紀前後就皈依伊斯蘭教。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為柯爾克孜語),屬於突厥語族欽察語支。歷史上,柯爾克孜族曾經使用過古突厥文與察合臺文,中國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則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柯爾克孜語。

柯爾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長連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馬甲,有些地方的婦女穿小豎領的白色襯衫。婦女用頭巾包頭,外佩飾品。男子的高頂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氈子做成,又一個卷沿,兩側有護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圓領,繡有花邊。腰間束皮帶,佩有小刀。

特色文化——吹奏和握手禮。  

柯爾克孜族禁忌: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時,擺在盤裡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裡,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41萬,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大年七年級,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拉祜族禁忌:

生產禁忌每月七年級、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 

父母親的忌日不播種; 

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產1天; 

交往禁忌大年七年級不準外族人進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邊的客人也不準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們,節後放行;

外人不得隨意撥弄火塘,不得從火塘上跨過; 

外來男女不能在同一房間住宿;

禁忌主人殺雞待客,客人不能主動拿雞頭吃,如主人拿給客人吃時,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辭或轉讓給別人; 

禁止打狗殺狗; 

生孩子不滿3天不許外人進入。 

舊曆正月布穀鳥叫時不能結婚,認為碰到布穀鳥,結婚不吉利。 

34、黎族

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的,主要分佈於海南省的五指山腹地(原黎族苗族自治州9個縣境內),少數散居於瓊海、萬寧、澄邁、屯昌等地,人口111萬。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的“三月三”節日源於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特色文化——打柴舞。

黎族禁忌:

(1)忌日不事農。家中死人,其親屬3年內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為組織、領導生產的“畝頭”,其畝眾須同守此忌(黎族以十二屬相記日月,故每十二天便逢忌日)。海南合畝地區黎族逢雞、牛、蟲、馬日忌生產;牛日男子不犁田;雞日婦女不插秧、拔秧;馬日、蟲日婦女不插秧、捻稻。

(2)婚姻禁忌。同血緣禁婚。訂婚忌用白雞,以為如是會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擇吉日,避忌虎、猴、牛日。據《清稗類抄》雲:“虎猴牛,黎人以為惡獸,避之則吉。”婚後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違忌則群黎立殺之。

(3)產忌。孕婦忌吃狗肉,否則以為會難產或流產。保亭、瓊中等地黎族,產婦分娩時,以門前掛樹葉為忌門標誌,禁止外人入產室,以免將鬼神帶入。分娩3天內,產婦不得外出,不得與外人說話,不得洗身。產後1個月或百日內,禁食魚、蛋;認為魚會“寒”身,蛋使子宮下垂。產後忌坐男人凳子,忌與丈夫同房。

(4)喪葬禁忌。喪期死者親屬不得正面穿衣,須反穿;不得洗頭洗身;不得唱歌、奏樂、敲鑼鼓、放鞭炮;禁忌耕作。喪宴忌吃米飯,可以肉下酒,可吃雜糧;眾人不得在喪家吃豬肉粥、牛肉粥、雞肉粥和米飯;忌中午出殯,認為午葬會招災。

(5)生活習俗禁忌。忌頭朝門口睡覺,因屍體才頭朝門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悅,認為可能有禍事臨頭號。海南合畝地區黎族,除殺牲祭祖時可提及祖先名字。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有自己的語言,人口只有30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的古老習慣。早印佔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眾多的神靈和鬼靈統稱“吾勇”,遍佈每個角落,無所不在。世上萬物都受“吾勇”管轄。人們得罪了它,會遭災難和不幸。“吾勇”給人們的思維、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因而對之十分崇拜和恐懼。崇拜具有多種形式,其中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動。忌諱嚴重約束著人們的一切活動。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動、坐其上邊;村村有神樹,不得砍伐。每年集體繞神石、神樹轉三圈和殺雞、投放飯菜、酒祭祀。多數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樹,認為它是石神、樹神棲息地,每逢過年、春播和秋收要進行三次祭祀活動,每次以獵雞供奉。村人視這些石、樹為洪水猛獸,恐懼萬分。

閹豬時,主人在門口栽鮮樹枝,三天內禁止生人入內,期間不外借東西,不準拿皮、毛之類的東西從灶前走過。閹豬人三天內不準靠近灶臺、木柴和灶具,不得說“死”、“無”字。

人分娩、牛豬狗生崽、人患病、狩獵進出門前均插忌諱樹,三天內禁止生人入內;外村親朋前來,要在門口徵得主人同意後,連說三聲“鬼怪不要入內”,由主人陪同客人進屋。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入內,被視為帶來了鬼怪和對主人不尊重,會被驅趕甚至引起械鬥。

獵狗為珞巴族狩獵立下了汗馬功勞,珞巴人視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養獵狗十多條,不咬人,不狂叫,對人十分親善,對獸十分凶猛。客人不得打狗、罵狗,否則,有被驅逐之險。

修房時,主人會高喊三聲:“人畜健康,無病無恙,代代健康,糧食滿倉”。之後將混合糧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認真,千萬不能譏笑。

豬被看作牲畜的首領,是頻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寵愛,豬糟裡嚴禁大小便。

珞巴族是個不上鎖的民族,以偷盜和說假話為世上最醜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現這類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償還;三是驅趕;對慣犯則以殺之為戒。

夢也有許多禁諱:夢見殺牛、宰豬、太陽下山、娶媳婦、掉入水中、摔下懸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預兆家要死人,發生禍災,第二天不出門。夢見藤蔓物,十天裡謹慎小心,生怕發生糾紛。相反,夢見死人卻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記屬相的習慣,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馬,狗和龍,豬和蛇,雞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剋的,不能婚配。

珞巴族葬俗 珞巴族家庭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力圖以此慰藉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懷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因土裡有金,故亦稱金葬)和樹葬,禮俗相當複雜,禁忌繁多,以示盡了孝道。

土葬時要挖長方形墓坑並用石砸實,不留足跡,要放入死者生前鋪墊的藤席和方塊木枕。病人去世後,通常由背屍人來料理。將死者頭朝外,以示他已經“走”了。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稱“沒有了”。在給去世者洗澡時,洗澡水中一般用艾葉和桂樹葉,從頭往下洗,壽衣不用皮毛和綢緞,怕來生變為獸類。衣褲的件數,忌單喜雙,多是2件上衣,4條褲裙,都要以棉布為主。入墓時,要解開死者身上的繩帶,拉直其身體置於坑內,頭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過的東西,如弓箭、裝飾品、用具等。墓地周圍架木籬笆,上蓋草棚,並將獵人獵獲的獸角等置於棚內,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飯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個月的。每晚燒堆篝火。

樹葬即時稱天葬。屍體處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將胎兒狀的屍體置於他曾經用過的藤筐裡,根據死者遺願懸於村頭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晒。珞巴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精靈的,人雖死了,屍體腐爛了,變成了蟲子,但靈魂卻去了“極樂世界”,變成了另一種有精靈的東西,比如懸葬,使他們早投生,快投生,變為富人和好人。

幾種葬法的背屍人一般由親屬充當。父母死由兒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無合適的人則由親朋背送,或請人或按死者彌留時指定的人背屍。送屍人與死者屬相相同、相剋和年齡相同的人不準背屍,如無他人,必須由以上人員背屍,那麼,只好將背屍者的右臉抹白、左臉塗黑,掛上女人的項鍊,右邊褲腿捲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準背屍。發喪要請人殺雞打卦、選擇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勞動一天,前來送葬、勸慰。背屍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屍人手持一把刺條,邊走邊撲打,以免鬼怪跟隨。

背屍人返回後,主人在門口燒一堆火,一把樹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會兒,在背屍人身上撲打三次,接著背屍人洗臉、洗手,進屋後只准坐在死者的睡處,手不得撫摸極受寵愛的灶腳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處。三天內不得講“少”、“無”、“死”話語。第三天背屍人可以和家人一樣自由活動了。背屍人背屍後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獵。在一年以內背屍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蘿蔔和牲畜的蹄子。吃飯時,背屍人要先禱告,請死者的靈魂進膳。在一年之內,背屍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讓路迴避,不能笑,不能看別人的臉。總之人們對背屍人是忌諱的,認為低賤,不吉利,有陰鬼附身。因此,處處躲避、嫌棄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願背屍的。

葬後一個月,嫁出的女兒和分家的兒子及親戚攜帶酒、肉和雞到死者家裡慰藉。一年後,死者離家的子女趕一頭牛,死者家中出2頭牛,村裡每戶攜帶白酒、甜酒各一葫蘆,村人共飲共食。牛角送到墳頭上,以示哀悼。

父母長輩死後,子女一年內不戴耳環和其他裝飾品,不能結婚,妻子一年內不能剪髮,額前系一條紅線,頭上不準插花,也不能改嫁。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人口110多萬。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特色文化——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滿族禁忌:

禮儀忌諱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髮,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室內禁忌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裡。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裡。

人體禁忌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醜姑娘”。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禮俗禁忌,這代表著民族宗教文化和文明習慣。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分佈在全國各地,點綴著這片神州大地。下面介紹中國56個民族風俗習慣禁忌。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7張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人口出1000多萬。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餘者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自治區,人口480萬,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文化特色——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蒙古族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中國,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在俄羅斯聯邦也有分佈。

蒙古人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中國《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族始源於大約公元7世紀的唐朝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於是蒙古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西征,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後改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元”,建立元朝,並於1279年滅南宋,完成對中國地區的統一。1368年明軍入大都,妥歡帖木兒北遷,及其後裔仍使用元作國號,高麗王朝稱“北元”。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黨領導的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在蘇聯的幫助下宣佈成立蒙古國。
《蒙古祕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鉅著,其中《蒙古祕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蒙古族禁忌: 

蒙古族,蒙古族被稱為草原上的民族,他們勇敢熱情,豪邁粗獷,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族人民逐漸形成其獨特習俗禁忌。

(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為氏族內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該氏族的婦女,從此不可脫離該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親。舊時,新郎娶親時,須挎佩刀與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於馬窗西側,走時再挎。娶親歸來仍將其放於馬窗西側,3天人禁觸動。3天后,新娘將其收起,作為吉祥物和鎮器永久儲存。該族忌諱離婚,視其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

(2)產忌。產婦生產期,忌外人入內,忌門均掛有標誌:生男,掛弓箭,以示男兒之勇;生女,掛紅布條,以示女兒之巧。雲南蒙古族則在門上掛一篾帽,生男掛左,生女掛右。不滿月不準外人入內,商業部不準從產婦家借物,否則“踩斷奶路”或“帶走奶”。產褥汙穢,須遠處掩埋,以免汙瀆天、佛,招致災難。產婦、嬰兒住處須掛帷幔,與外人隔絕。

(3)喪葬禁忌。壽衣為蘭布褲、白布衫,不穿棉衣。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壽衣。忌長時間停靈,一般不超過一個時辰(兩小時),即卯時死,卯時出。入殮時忌屍從門過,要從窗戶抬出。出殯時,忌靈車上死者頭朝前,而須腳朝前。青海蒙古族實行天葬,送葬者將屍體送至葬場後,須立即返身跨越點起的人火堆,以除汙穢,後急速回家,不能回頭。服喪期,孝男孝女禁娛樂,禁著豔服。

(4)生活習俗禁忌。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衝接刀者,應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鍋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臺、磨臺、井口、繩上跨過。忌以鞋、襪、褲為枕。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等。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8張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回族有860萬人口,主要分佈在寧夏、甘肅、新疆,散居全國各地。文化特色——摔牛,炸油香。

回族的禁忌: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凶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1)回族的禁豬習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飲食習俗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無論遇到什麼壓力和阻力,始終未改變回族禁養豬,禁食豬肉的習慣。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列入《古蘭經》中。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義頒佈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須無條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點的懷疑。

回族在飲食方面,除了禁食豬肉外,還禁食狗、驢、騾等不反芻動物的肉,禁食凶猛禽獸和自死的牛、駝、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動物與飛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動物等。

回族對可以食的牛、羊、駱駝、鹿、雞、鴨、鵝、鴿、鶉、兔等畜禽,也要請阿匐或懂得宰牲規戒的穆斯林來宰,形成了宰牲定製,即宰前要洗大淨和小淨。如宰牛、羊、駝時,須用繩子捆綁其兩條前腿和一條後腿。並將這些可食畜禽擺成頭南、尾北、面西的姿勢,宰牲時必須先念誦真主名,然後切斷畜禽的食管、血管、氣管,待控淨血液之後方可剝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滾水燙皮、燙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殺的牛、羊、雞等畜禽。

(2)回族禁菸酒習俗

回族由於受《古蘭經》的影響,嚴格禁酒,毫無變通辦法。回族不喝酒,在家裡也不備酒具,家裡來客人一律不擺酒,有時為了接待客人,在參加宴會時,別人敬酒和碰杯時,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飲料代替。回族群眾認為,酒是一種麻醉飲品,飲酒不但對身體健康不利,而且在歷史和現實當中,因飲酒耽誤國家大事、敗家、喪身、違法亂紀、為非作歹、毀壞自己聲譽的不勝列舉。所以,回族認為飲酒是不光彩、不應該的,必須嚴格禁止。對孩子從小就進行教育,不許飲酒。現在回族無論是烈性酒,還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願意和飲酒者同桌聚餐。雖然,回族對酒不像對豬那樣憎惡,城市裡的回民現在也有喝酒的,但他們都背過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菸,認為抽菸特別是抽鴉片是一種犯罪,所以過去回族抽鴉片的很少,“百里無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長輩對晚輩,婦對夫都常常進行勸導教育、敲警鐘。

(3)回族禁求籤、玩賭、拜偶像習俗

回族禁止求籤、玩賭、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風水陰宅,不求仙方神藥,不搞驅鬼治病等等。回民認為求籤算命等這一切都是不正當的汙穢行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頭雕塑像,家裡忌擺各種人物和動物塑像,牆上也不願掛人頭畫像,只掛山水風景畫。有的回民家雖掛了人物或動物畫像,但禮拜時,在畫像的眼睛上蓋一張白紙。因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靈,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養成了在家裡不擺偶像的習慣。

回民還嚴禁玩賭,認為玩賭對己、對別人、對社會都不利。認為玩賭是“核倆目”,所賺之錢不勞而獲,是不義之財。回民還禁忌放高利貸,認為放高利貸使不得。另外回民還禁止用食物開玩笑;禁止婦女袒胸露臂;忌漢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還禁止男子戴金飾、不許過度裝飾、嚴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56個民族習俗簡介及禁忌 第9張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人口739萬,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湖北。特色文化——吹蘆笙,吊角樓。

苗族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餈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傣族人口102萬,主要分佈在雲南,以農業為主。特色文化——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寺塔、竹樓和竹橋的建築藝術。

傣族的禁忌:

不能撫摸“小和尚”的頭部

雙版納小乘教規定男人一生中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凡遇到難事,才能解除苦難,從降生到成人後才會有社會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歲時都要時佛寺裡當一段時期的和尚,稱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裡生活要自理,要勞動,還要學習佛教經書,進行嚴格的修身教育。兩三年後可以“還俗”,還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結婚成家。若未當過“和尚”的男人,被視為生人或野人,在社會中沒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時,不準與女人談笑,不準外人撫摸小和尚的頭,(這和漢族喜愛兒童撫摸頭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別是女性)摸過頭,被視為仇人。"小和尚""修身"時間一切作廢,必須從頭開始。所以,外來遊客,若到寺院參觀千萬記住此習俗。

臥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習慣住在樓上,而樓上臥室只有一塊隔板與客廳相分,臥室中沒有隔板分成小間,幾代人都住在裡面,是用蚊帳分開,中間有一定間隔,分門進出。臥室是不容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祕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客廳禁忌

傣家樓上客廳中有三根柱子,兩根是臥室與客廳並排分開的,一根是火塘旁邊的。臥室中的兩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著休息,靠裡的一根是人死後用的,稱為“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屍體,等候火葬。火塘邊的一根是絕對不許靠的,那是傣家的“頂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著不尊重主人。

上竹樓須知

進佛寺必須脫鞋。進門後要按照輩份大小、資歷深淺,依次而坐;傣族認為門檻是人、鬼必經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頭,因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腳跨過火塘,不能隨意移動火塘裡支鍋用的鐵“三角架”;在街上買菜時,不能用腳指菜來討價還價;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們的頭。傣族認為“頭”是人的首領;上樓腳步要輕,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廣眾面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婦女產後不滿月不能到別人家去玩;家中有喪事,未出喪不準到任何人家去。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人口7.1萬。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曆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特色文化——分龍節舞龍。

毛南族禁忌:

毛南族信萬物有靈,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響,但在人們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靈及萬物有靈甚於宗教。

毛南族的還願儀工中,穿插有跳神的舞蹈動作,其中這一舞蹈部分,毛南話叫“條套”(tiao tao)[即跳還願舞]。這種舞蹈是毛南族人民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藝術。吉日一到,師公來到主家主持還願儀式,白天先做擺供桌、搭神壇等準備工作,晚上才開壇祭祀。供桌共擺六張

許願桌:擺在屋簷下靠右一邊,桌上放七個碗、七個酒杯。其中三個碗份別裝飯、豆腐和熟豬肉,每碗插三根香;三個碗裝生雞血;另一個碗裝白米。七個酒杯橫擺在最後,桌的兩頭各擺一隻活雞,桌前放一個簸箕,供師公甩符筶(卜卦的法器),用。師公坐在桌前,頭戴烏紗帽(用馬尾編織而成),左手持簡符(師公們說它是護身符),唸咒語,打符筶,其意是向神靈宣告:今天主家向你們還願了,請你們入筵領願吧。又向四方八面撒白米,表示給神靈引路。

親官桌:這桌擺在屋前的左角,桌上擺一掛生豬肉、一個碗,碗裡有飯、豆腐和熟豬肉,插三根香。還有一個酒壺、六個酒杯。桌邊擺一張靠椅,用紅氈覆蓋,上面撐開一把傘。這桌是忖為來賀筵的賓客準備,說是萬一賓客在途中被陰鬼附身,進門之前,先到這桌上敬一杯酒,表示驅除陰鬼,洗淨身驅,然後入筵才安然無事。

保筵桌:擺在中堂神龕下,是專為敬請三界公爺來保筵而設的。桌上放三個碗,一個裝飯,飯上插幾片柑子葉(代表果品),還有一些零錢;一個碗裝飯、豆腐和熟豬肉,插三根香;另一個裝白米。師公唸咒語、撒米引路,敬請三界公爺來保筵。

敬宗桌:擺在祖宗靈位前,桌上除碗盞外,桌邊還有一著乳獵,兩隻雞,上香敬請祖宗返鄉入筵。

洗面桌:擺在主家臥室門邊,萬歲娘娘一降臨,先到這裡洗臉用餐。

剪花桌:擺在主家臥室門的另一邊,與“洗面桌”相對。一個子女雙全的族公坐在桌邊專門剪花;一個子女雙全的族奶在主人的臥室裡繡花。剪花和繡花者在開壇期間不能出去,更不能到村上串門。據說,如果出去串門,會把主家的福氣帶走。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人口20多萬,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仫佬族禁忌:

仫佬族的民間禁忌並不多,重要的是年節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七年級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話這一年田土會崩垮;

忌打破東西和撥火,否則縫衣斷針鋤地斷鋤;

忌掃地,大年七年級不得掃地,否則錢財將被掃出去,今後不再招財;

忌吃青菜,大年七年級不得吃青菜,否則鳥獸會把地裡種下的玉米挖起來吃掉,今年沒有收成;

忌吃葷,大年七年級不得吃葷菜,否則家畜會生病、發瘟;

忌洗衣物,大年七年級不得洗衣物,否則福氣將被洗掉,今後清貧如洗;

忌打人、罵人,大年七年級打人是將自己的力氣送給別人,使別人體魄健壯,自己的身體卻因此而虛弱了,罵人將自己的運氣送給別人,被者將交罵好運,罵人者將倒黴;

忌劈柴,大年七年級不得劈(逼)柴(財),否則財神爺被這麼一嚇之後再也不登家門了;

忌早開門,大年七年級不能一清早就開啟大門,要待日出霧散之後才開門;否則邪氣會進到屋裡來,人丁不興旺。清早日出之前均從後門或側門進入;

忌賣乾柴,大年七年級只能賣生柴,賣買雙方都有好彩,賣者有生柴(財)出售,表明家庭富裕;買者能生柴(財);

忌炒豆子,大年七年級炒豆子,家裡的小孩會生瘡、生癤子。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人口2.9萬。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特色文化——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普米族禁忌:

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臺”上不能擺放雜物,不能攀踏“神臺”,不得用掃地的掃帚掃“神臺”;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龍潭處砍伐樹木、挖土搬石和亂丟雜物。遊客參觀各種祭掃儀式和喪儀時,要先徵得主人同意,參觀儀式時要舉止莊重,不能說笑和出現輕薄行為。孕婦不宜參加祭祖活動,不能參加葬禮。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馬肉、貓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掃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豬。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掃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髮、洗頭、梳頭。不能毀壞地界、水界。不能戴著斗笠進屋。不能在屋裡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準揹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不能將刀口或槍口對著別人。不能用指頭指別人的鼻樑。不能將帽子翻戴在頭上。不能摸別人的頭。不能將鞋放在床頭。吃飯時不能作響,添飯時不能反手舀飯。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人口19萬,有自己的語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農曆十月七年級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特色文化——羌寨。

羌族禁忌:

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人口8.7萬,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撒拉族禁忌:

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汙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到撒拉族做客,必須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飲時避擴音及豬肉等詞彙。進餐時,忌諱隨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要隨意靠近鍋灶。如果吃抓飯,食前要洗手。

42、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人口63萬,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畲族禁忌:

男子十八歲不結婚;如正月七年級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不做民夫;二月十九日觀音生日忌挑烘;三月三日不下田等。

43、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人口34萬,有自己的語言。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藉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藉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水族禁忌:

水族人長輩稱呼晚輩時,習慣用“小妹”來稱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稱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說“泥巴腦殼”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水語的意思是“草包、膿包”,帶有侮辱性。

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翹二郎腿。家中來客人時,婦女、年幼的子女不能同時和客人上桌吃飯,只能等到家長同客人吃完飯後,才能吃。

新娘出閣途中如遇另一迎親隊伍,要繞道而行,不能互踩走過的腳印。

離婚的婦女離婚後一個月內不能回孃家村寨,寡婦再嫁不能回前夫家。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民族分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兩部分。塔吉克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為平原塔吉克人。塔吉克人也分佈在阿富汗和中國新疆等地。塔吉克人大多說塔吉克語。中國的塔吉克族則為高原塔吉克人,主要說帕米爾語的方言。

塔吉克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佈於帕米爾東西操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的塞種(高原塔吉克)。現主要分佈在塔吉克共和國的是平原塔吉克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是“王冠”的意思(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過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

他們本來在河中佔多數,後許多部落被突厥人趕到高原地區。

我國內的塔吉克族,其實是操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的高原塔吉克人,與塔吉克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有很大區別,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塔吉克人。中國塔吉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人口約為4.1萬人.

文化

塔吉克民族多數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平原塔吉克),少數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高原塔吉克)。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平原塔吉克)。其中我國境內的高原塔吉克人基本上信仰什葉派,沒有文字,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塔吉克族禁忌:

禁食沒有經過宰殺而死亡的動物,禁食豬、馬、驢、熊、狼、狐、狗、貓、兔和旱獺等動物的肉,以及一切動物的血。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禁止用腳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並忌諱羊在產羔時去觀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這兩日也不償還別人的債務,所以這兩天他們也不去討債,別人也不來買畜或還債。  

如果騎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門口下馬,更忌諱快馬到門口下馬,這意味著報喪或有其它什麼不吉利的訊息。應慢步繞到氈房後面下馬。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人口0.4萬。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塔塔爾族禁忌:

塔塔爾族最忌諱豬,不吃豬肉。禁食驢、狗、騾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內)。禁忌把豬肉帶進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澇壩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澇壩內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時,忌在室內大小便。與人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與婦女開玩笑和動手動腳。在有群眾的地方,忌光著上身,更忌穿背心、褲衩到塔塔爾人家裡去。不準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清真寺、墓地周圍大小便、吐痰或倒髒水。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人口570萬。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七年級、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特色文化——擺手堂,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

土家族禁忌:

家族新娘回門時,忌為孃家掃地,恐將孃家財氣掃光。回門日,新郎吃岳丈家頭一餐時,忌將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飯吃光,忌將酒杯中事先投入的兩粒黃豆(金豆)吃掉,酒後應留在杯中,以免將岳家吃窮喝光。回門時,忌新婚夫婦在嶽(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場中打3、4以外數目的雞蛋。俗信,1個(雞蛋)為獨吞,2個為罵人,5個銷五穀,6個是賞祿,7、8、9個則應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語,故習於打3個或4個荷包蛋待賓客。

47、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人口15萬,有自己的語言。居住在貴州省的佔總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型別。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特色文化——製作糯米糰,地戲。

仡佬族禁忌:

清晨忌說鬼道種,晚間忌家中噓聲;正月七年級忌掃地、向屋外傾水,忌捉蝨,忌打罵孩子,忌見戳種;驚蟄日忌犁牛;春分及三月九年級忌上山砍柴;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動土,不耕鋤;七月十五忌兒童夜出;除夕、春節忌推磨春難;吃年夜飯忌頭碗飯泡湯;忌紅沙日、楊公忌日外出辦事;男忌女跨“尿騷”,忌從晾晒的女褲下通過,忌女孩騎“馬馬肩”;背女子過河忌女張腿騎腰;新婚成禮時忌孕婦在堂;忌毛臉姑娘(未婚女子)先坐新郎新娘的床;妻孕夫忌打蛇和抬喪;家有孕婦忌砍門檻,忌隨意搬動物件和釘鐵釘;頭年掛果忌孕婦採摘;忌女兒回孃家分娩;產婦未滿月忌跨大門檻,忌串戶、忌別人借物;忌冷喪入宅;喪家忌推磨;給死者穿洗忌洗背;著孝帕忌入他人宅;晚輩取名忌犯尊長名諱;對朋友忌言而無信;忌入別人臥室;忌打鐵匠空砧;忌打石匠空器;忌跨木匠高竿尺;忌語忌說人短處、隱私和生理缺陷;忌直呼尊長姓名;忌說有婦男子腦殼尖;請婦女拿瓢忌說瓢(嫖)而說舀;逢媒人忌說媒(迷)改呼“三百杯”;翁媳忌耳語;兄與弟媳忌笑德;老人公在灶前忌說燒火改說燃火或傳火;乘車忌說翻;過渡忌說磕、翻、沉、落、敬;煮酒熬糖忌說酸;燒磚瓦忌說紅。

解放後,迷信禁忌漸次消失,邊遠鄉村,尚有殘存。屬於禮貌性的,仍多沿襲。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人口19萬。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特色文化——太平洋舞,高臺會。

土族禁忌:

忌諱在牲畜圈內大小便;寺廟大殿或家中佛堂內忌諱去過月房的人以及服喪的人和婦女進入;婦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長衫,不得在長輩面前過往;忌諱用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水;出遠門或辦喜事,早上出門碰上空桶、穿背鬥,認為不吉,須返回改日再走;安了新大門、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進入院內,門上貼一方紅紙或插上柏樹枝,以示忌門;到土族人家做客,進門前必須先呼喊招呼,否則,被視為無禮;進屋後上炕必須脫鞋,否則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忌諱同未婚姑娘開玩笑,不能在臥室裡吐痰、擤鼻涕。

49、佤族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人口35萬。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特色文化——甩髮舞,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獲獎。

佤族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髮,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在佤族人家裡數鈔票被認為不吉利的,將要有災禍。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是古代北亞民族回鶻和中亞中世紀各穆斯林民族的後裔(由九姓烏古斯與十姓回紇組成)。維吾爾族說維吾爾語,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阿富汗、俄羅斯等中亞地區,當中大部份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住,另外在湖南省桃源縣和常德縣(今鼎城區)有集中分佈。現有人口大約839萬人(2000年),80%的人口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在伊斯坦布林、慕尼黑、華盛頓、多倫多、悉尼與東京也有一定量的維吾爾族僑民。。我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統計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721萬。

維吾爾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與中原相交往迄今已有兩千年曆史;15世紀後也與中亞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東亞古籍中古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匈奴與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而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被認為是維吾爾人祖先的主要來源。另一部分來源是烏古斯人,他們與袁紇構成回紇。

維族自漢唐以來散居天山以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複雜,滿清中葉改建行省後,始稱“纏族”。現該族文化促進會呈請恢復原名,但同音的漢字有多種寫法,有寫作“威武爾”、“畏兀兒”、“畏吾爾”等,經本府第30次會議討論決定,改為“維吾爾”三字,簡稱“維族”。

1930年代初,盛世才在新疆主政,對之以採取鐵腕政策。1944年9月,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個地區爆發大規模反政府叛亂(中,/.,/共稱之為三區革命),併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1949年,解放軍進駐新疆。1955年10月1日,改新疆省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文化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

維吾爾族人生活受西域文化影響,服飾以毛織而成,圖案豐富多運用幾何紋樣。維族婦女喜歡戴頭巾蒙面紋,喜愛“艾得來斯綢”縫製的寬鬆連衣裙。男子愛穿豎條花布,“拜合衫綢”製作的無領外衣。全族都戴“花帽”。

近代以來,由於受到西方和俄國的影響,維吾爾族平民大多喜好穿著西式服裝並配以花帽和頭巾等裝飾品以表明民族身份。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維吾爾族禁忌:

不吃未唸經宰殺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不吃豬肉;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吃饢時不可將饢的背面朝上;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維吾爾族的住宅大門忌朝西開;睡覺的時候禁忌頭朝東腳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後雙手摸須,躬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後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1.4萬,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烏孜別克族禁忌:

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壯年婦女一人時,忌外人進家;大庭廣眾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褲;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豬圈、廁所,游泳、洗澡或洗滌衣物。

烏孜別克族的飲食習慣遵守伊斯蘭教的要求,不食豬、驢、騾、狗肉。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17萬。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錫伯族禁忌:

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17萬。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特色文化——盤王節、長鼓舞。

瑤族禁忌:

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裡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人口1.2萬,有自己的語言,崇尚騎馬和射箭。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髮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髮,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裕固族禁忌:

騎馬去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在離帳篷比較遠的地方就得下馬,以免驚動畜群;馬鞭不論長短一律放在帳篷外面,不要帶進去;離開時,不要出門就上馬,而應牽著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馬;假如帶了槍支、彈藥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進帳篷。穿紅衣、騎紅馬的人是不準進帳篷的,這是由於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緣故,據說他們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紅衣、騎紅馬的,因此有這樣的禁忌。  

同姓同族間嚴禁通婚。

55、彝族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657萬。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喜食“砣砣肉”“杆杆酒”。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特色文化——虎節,舞蹈音樂獨具特色。

彝族禁忌:

彝族民間禁忌很多,各地有別。  

飲食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因這些動物與人類同源出於雪;是雪的子孫;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進屋,否則鬼魂會附其上;禁過年七天內推磨,會使家境貧困;禁平日反向推磨,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忌推磨時磨心突斷,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諸上種種禁忌涉及到食物品類、飲食方式、食品製作、飲食主體,這些飲食禁忌習俗直接影響到彝族飲食文化結構。 

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婦女不能上房頂。忌諱觸控男子的“天菩薩”,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謝罪賠禮;解放前等級低下的犯忌者,還有被斷臂、處死的危險。如果被婦女抓摸了“天菩薩”,此男子將終身不吉,事後“天菩薩”必須剃盡,否則死後不能鬼歸祖界。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俗信認為婦女的生育魂“格非”最愛附在這些物件上,若送與別人,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日常生活中,忌舀湯時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麥面時順時針方向攪動,忌人出遠門便掃地,因為這些都是喪葬時的習俗。忌諱言死,而稱“老了”。忌諱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會為此報復。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靈箐附近鳴槍行獵,或砍樹燒荒。禁止在焚場或墓地打豬草、放牧。參加祈雨儀式時,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頭。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鍋莊石.

56、漢族

漢族,又稱為漢人、華人,在歷史上曾經自稱“夏”、“華”、“華夏”,或被稱作“秦人”、唐人、桃花石,是中國和新加坡的主體族群,佔中國人口的90%以上,是狹義上的“中國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認同炎黃二帝為祖先,稱自己為炎黃裔胄及炎黃子孫,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漢族作為一個族群,在先秦時代稱作“夏”或是“華夏”。到漢朝便有了“漢人”一名。“漢人”得名於漢朝,其本意是指“漢朝之人”。但在漢朝早期,因為秦朝的強大影響,其鄰居更多的將漢朝人稱作“秦人”,由於秦朝聲威遠震,也影響到其他國家對漢朝的稱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臘與羅馬等國仍稱其為Cina,Thin,Sinae等等。直到東漢後,“秦人”才被稱為“漢人”或是“漢民”。而“漢人”作為民族的族稱應不晚於南朝初期。

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因數個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尤其是在前趙和後趙時期的數十年裡,民族矛盾尤為突出,迫使漢人大興向南遷徙到長江中下游、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史稱“衣冠南渡”,據統計南下人口要佔西晉各州總人數的八分之一以上.當時,由於佔據東北的鮮卑慕容氏接受東晉封號,並實行安置流民、設定僑郡等政策,使得黃河中下游不少漢人舉族遷往遼東和遼西;而在西北,漢人張氏建立的前涼也招致人數不少的漢人西遷,其後續的政權也一併貫徹這項政策,令今甘肅、青海東部和新疆南部的漢人數量大為增長。由此到南北朝時便出現了一個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情況。[77]也是這個時期,漢人便成為這個民族的穩定的族稱,如鮮卑化的北齊高氏政權便用“漢狗”、“一錢漢”蔑稱來辱罵其境內的漢人.

到唐朝後,由於唐朝對周邊的強大影響力,“漢人”也被外國人稱為“唐人”。但“唐人”作為當時外國對漢族的族稱,卻並未被漢民族本身所承認。唐朝在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交往中自稱為“漢”,將其國家稱為“漢國”、邊界稱為“漢界”,人民也稱作“漢人”。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漢人遷徙到海外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南宋末年,由於國家被蒙古人消滅,不少南宋遺民選擇向南逃亡。這其中就有宰相陳宜中和鄭思肖,他們一直逃到了爪哇。其次則是明朝滅亡後,為數不少的士大夫與普通百姓的南下。而大規模的向海外的移民則主要是清末民初時期,自從1860年滿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後,和英法簽訂《天律條約》,迫使清廷放棄海禁,從此以後中國人可以自由遷徙到海外,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東南亞。當今的海外華人約五千萬以上,這當中絕大多數是漢族。 

漢族禁忌:

農曆大年七年級至九年級,忌踢門檻、掃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動用刀斧鋤、動土和打罵人等;“白露”節令時,忌人體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間忌說夢、鼠、虎、鬼怪等;農曆無立春節氣為“啞年”,忌結婚、做屋、砌灶、遷居、發矇等。

過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兒忌在孃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兒忌在孃家同床,出嫁女兒忌在孃家分娩,產婦坐月子期間,房間忌外人入內,忌人踏門檻、倚門框。

每逢七、八日,忌辦喜慶和去親友家做客;年節喜慶時宰殺牲畜,忌說“殺”,應說“放”;幾戶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內連續舉辦幾樁婚嫁喜事;送客餞行忌說不吉利的話,在菇農家做客忌說“謝謝”;在船筏民家中吃飯忌說“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lvyou/shehui/zmr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