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家居 >美文閱讀 >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事緩從恆,事急從權”。我們可以看到,“聖人”並不墨守成規,恰恰相反,他們通權達變,盡顯智者風範。一起來了解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1

事急從權是指事情緊急的時候要看情況有所變通,不可死守教條。權宜之計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權”,利害關係。所謂從權就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事情沒有辦法處理得面面俱到,從各個方面考慮,力爭把將事情儘量做到利大弊小。

“嫂溺援之以手”謂之“從權”,沒有必須“從”的“權”,也沒有絕對不用“從”的“權”,權大權小須衡量,是謂“權衡”

過猶不及,是說在處理問題,要考慮和把握好度的問題,可以透徹但是不能太徹底或者絕對,否則就會起反作用;事緩則圓,是說碰上緊急事件的時候,首先不能慌亂,要考慮好全域性,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放手施為,這樣才能夠圓滿解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先進》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

原文:子曰:過猶不及。事緩從恆,事急從權;事緩則圓,事急則亂。

譯文:孔子說: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

事緩從恆,事急從權;事緩則圓,事急則亂後續: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中庸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並概括為“中庸”。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2

孔子“事急從權”的故事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思想、智慧、人格、精神影響中國兩千餘年。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禮聘孔子,孔子前往。當時吳、楚交戰。孔子一行自陳國南入楚地,通過這片“軍事活動”區域時,受困於陳蔡之間。《闕里述聞》載:“於是孔子無上下之交,厄於陳、蔡之間,不能進,不能退,絕糧於陳桑落之野。”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粥也吃不上,孔子和學生們都餓極了。子路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隻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拿了別人的衣服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

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擺出了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得不正不坐,肉品割得不正不吃。

後來子路便把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先生,您為什麼現在與在陳、蔡受困時表現不一樣了呀?”孔子衝子路招招手,道:“子路呀,來!我來告訴你。"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坐下後,孔子語重心長地說:子路啊,你跟了我也不是一天了,你應當知道“事緩從恆,事急從權”的.道理呀!權,然後知輕重。事情不緊急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原有的法制行事;但遇到緊急的情況,我們也不可死守教條,必須有所變通才成!當時我和你是急於求生,現在我和你是為了求義;以前我那樣做只是為了生存下去,今天我這樣做才正是為了講義呀!

孟子有關“事急從權”的一場辯論

《論語·先進》中記述了孔子“事緩從恆,事急從權”這一觀點。孟子也非常支援、讚賞孔子這一觀點,這從他和齊國著名辯士淳于髡的對話中就可以真切感受到。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嫂溺,援之以手》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翻譯過來就是:

淳于髡問:“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說:“是的。”

淳于髡又問:“那麼,假如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可以用手去拉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救,這是豺狼的行為!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這是通權達變。”

淳于髡說:“現在國家和民眾都瀕臨危境,先生不去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國家和民眾都瀕臨危境,那需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男女授受不親”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一條。有鑑於此,當“嫂溺”的時候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亞聖畢竟是聖人級的高手,略施機鋒轉語, 以“權”釋“禮”,機智又不失幽默、出人意表地回答了對手的詰難, 著實令人歎服。

禮是古代治國的綱紀,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極重要的一條規定,人人必須遵守。然而當嫂子掉入水中有生命危險時,孟子主張“援之以手”,小叔應當伸手援救嫂子。對此,孟子解釋說: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嫂溺援之以手,是權。

在這裡,孟子明確提出了權變的思想。權變,就是變通。禮的規定,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而世事繁雜,總有許多預料不到的情況發生,因而必須得有變通。沒有變通,固守教條,往往事情行不通。在“男女授受不親”這樣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在特殊情況下也是可以變通的,體現出了傳統思想現實和靈活的一面。

寫在後面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能維持社會有條不紊,人民安居樂業。但按規矩也不能一味照搬,固守教條、不近人情往往會鬧出笑話,甚至會鑄成大錯。

“事緩從恆,事急從權”。我們可以看到,“聖人”並不墨守成規,恰恰相反,他們通權達變,盡顯智者風範。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這兩位“聖人”都非常重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在我們印象中,聖人都是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他們為“萬世師表”,面顯高冷,不苟言笑,說話做事往往與眾不同,充滿著說教意味。但從以上事例我們不難看出,聖人並不倡導拘泥於成教,而是強調應根據實際情況圓活變通。聖人也是人,聖人也有可愛與溫情的一面。不是嗎?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3

基層幹部和群眾的交集最多,很多涉及農村的政策都是由基層幹部落實的,在落實工作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情況,或者和政策本身的規定出現稍許偏差,或者實際情況並不適應政策,但是,從情理上來說又該享受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和群眾產生矛盾,那麼,為什麼基層幹部不採取事急從權的方式來處理這類事情呢?

首先,基層幹部作為政策的執行者,本身就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不但有群眾監督,還有紀律檢查部門的監督。政府在落實惠農政策的過程中,基層幹部作為政策的執行者,從執行政策開始到結束都要接受各方面的監督,確保政策執行到位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甚至在執行政策過程中,稍有行為不適或者不合規,就會受到群眾的舉報,從而成為鄉鎮紀委的重點查處物件,運氣不好的時候還會受到紀律處分,因此,在基層幹部開展工作的`時候,只要涉及具體政策執行,都會顯得很機械。

同時,基層幹部也沒有對於事急從權的定義和解釋權。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很多具體的工作,在基層幹部看來或許很急,這是因為基層幹部在現場,然而,對於上級部門來說,是不是符合“事急從權”就很難說,甚至,在大部分時候,基層幹部所謂的“事急從權”,在上級機關看來,就是突破工作紀律和規則的藉口,甚至是鄉鎮的紀委,在有權力的情況下,也不願意給基層幹部的一些行為做出“事急從權”的鑑定,畢竟,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標和工作要求,鄉鎮紀委做出的某些鑑定自己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事急從權是什麼意思 第3張

其次,採取“事急從權”以後,方便群眾固然好,但是,後果只能自己承擔。在開展工作當中,做好服務群眾的工作固然有成就感,但是,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自己“平安無事”的基礎上,特別是涉及政策執行的時候,寧願採取保守的態度,都不要有“事急從權”的心態,因為,這樣只能害人害己,一旦“事急從權”被上級機關或者鄉鎮紀委界定為不合格,輕者自己掏錢補救,重者不但基層幹部要接受鄉鎮紀委的約談,群眾已經享受的政策也要進行“追回”,所以,事急從權很多時候也很難達到效果。

最後,對於基層幹部工作來說,最好的方式還是嚴格執行政策,符合就是符合,如果和要求有些許偏差,那麼,就可以歸入不符合的範圍,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務群眾,可以將這些具體的情況彙報上級機關,由其做出決斷,這樣雖然會遲一些,但是,對於群眾來說仍然是好的,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多一些“機械”,少一些“事急從權”,不但是保護自己,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群眾。

標籤: 事急 從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jiaju/meiwenyuedu/mqr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