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家居 >生活常識 >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在民間,自古以來就流傳很多傳統的風俗,這些傳統風俗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深受人們的重視。具體一起來看看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1

一、什麼是守靈,都有哪些人。

守靈,也叫守夜,是老人去世後,親人舉辦喪事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守靈,是一種漢族民間習俗。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人死之後,三天內會回家探望,故此其親人會守在靈堂內,等待他的靈魂歸來。

守靈的人,都是死者直系親屬中的至親之人,如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子、侄女、孫子、孫媳、孫女、孫婿、外孫和外孫女。其中,孕婦、年齡太小的孩子和年齡太高的老人,一般不會安排守靈,因為守靈太辛苦,耗費精力,這三種人身體吃不消。

假如,死者為男性老人,他老婆娘家方面的親戚,一般不會守靈。如果,死者為女性老人,那麼她孃家的侄子、侄女在參加喪禮時,會為其守靈。除開以上關係的人,其他人等都不會為他人守靈。

守靈的人,可以輪換值班,不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畢竟人的精力有限。

二、守靈的時間是幾天,守靈時最重要的兩件事是什麼。

在中國民間,老人去世後,親人守靈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的,一般根據喪事活動安排就是三天。從死者燒倒頭紙當天晚上開始,直到安葬的前一天夜晚為止。

在民間,人死後的當天晚上燒倒頭紙,人死當日不算喪事活動的時間。一般喪事三天安排的.內容是:第一天報喪、破孝、搭靈棚、入殮,第二天請廚設宴、葬禮弔唁儀式,第三天破土、安葬。守靈的時間,燒倒頭紙算第一天,入殮是第二天,葬禮是第三天。

守靈的人,在為死者守靈時,最為重要的是做好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要守護長明燈,不能讓它被風吹滅,或因其他情況而熄滅。否則,死者的靈魂就找不到家在哪裡,得不到安寧,還會給活著的親人帶來不良影響。

在古代民間,人死之後,靈堂的供桌上會擺放一盞油燈,守靈的人要不停地往燈裡添油,不讓燈熄滅,稱之為長明燈。長明燈自點亮開始,要一天到晚都要保持亮著,直到安葬那天才能熄滅。

第二件事,是守住三炷香,不能熄滅,在香要燒完時,及時點燃續上。在古人眼中,三炷香分別是敬天、敬地、敬逝者,並且暗含香火延續、陰陽溝通的意思。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
  

三、守靈有哪些禁忌。

在靈堂內守靈,是一件莊嚴肅穆、悲慼傷痛的事情,禁忌內容頗多。有的人不適宜進入靈堂,還有言談舉止都要注意。

一是孕婦、產婦及流產人均不可進入靈堂,即便是直系血親也同樣要回避。

二是新婚未出百天的人,要內穿紅衣外著孝衣,不可不著孝服入內。

三是不可濃妝豔抹,要素顏端莊,不佩戴首飾、披頭散髮,不穿短褲、短裙、拖鞋。

四是不在靈堂內爭吵、打架鬥毆,不可發生曖昧行為。

五是維護靈堂環境,避免動物滋擾,保護好屍身,發現異味,做好處理工作。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2

第一、事死者,如事生

在我國傳統喪葬習俗中,有很多繁瑣又極具內涵的風俗習慣。但總體來講可分為停屍、報喪、招魂、送魂,以及做“七”、弔唁、入殮、出喪、哭喪。

每一個步驟和理解都至關重要,一旦草草了事便是對死者最大的不敬,後世子孫也會被罵不肖子孫。

可見傳統喪葬習俗和文化,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簡單。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停屍”的習俗,即人死之後需要要在家停放三天。

想必大家聽到之後都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且還會腦補九叔殭屍電影中的畫面。實際上無論是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還是大家聽說過的“湘西趕屍”,都是利用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而虛構出來的故事而已。

但古人對待生死大事,確實要比現代人更上心。尤其是在遵守喪葬禮儀上,更是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的虔誠和敬畏。

第二、傳統喪葬習俗

在現代人的思想中人死之後,一般都會放在太平間等待焚化。因為按照法律規定已經不再允許土葬了,所以很多傳統喪葬禮儀也正在逐漸消失。

正如陸游詩中所言“死去元知萬事空”,也就沒必要注重喪葬禮儀了。但是若按照中國傳統喪葬文化來看,“入土為安”才是對死者最大的尊重。

明代文人馮惟敏在《耍孩兒·骷髏訴冤》曲中曾寫道:“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在封建社會時人死後只有埋入土中,才會讓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各種喪葬禮俗才應運而生。很多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時至今日依然堅守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

即將去世的人在彌留之際時,家中的親屬就會為他穿好壽衣,以及穿上新鞋並戴上帽子,如若不然死者就會被認為是"光著身子走的",

一般情況下在即將離世的親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家中的男人們就會將他搬到正屋的靈床上,這種習俗就叫做“停屍”。

當然,南方的一些地區死者尚未嚥氣之前,只殘留一口氣的身後就會被放上靈床,然後親屬們會守在旁邊,見著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 第2張
  

第三、人在離世後停放三天的原因

“停屍”作為所有喪葬禮俗的第一步,表達了親人對死者的尊重和緬懷。古人之所以會有停屍三天的習俗,其實和很多因素息息相關。世界上所有事都可以提前做好計劃做準備,唯有生死大事會讓人手忙腳亂。

因為就算知道親人大限已至,但也無法推算出具體是哪一天。如果提前準備壽衣、喪服,那麼就勢必會讓將死之人傷心難過。所以很多人都是等親人去世後,才會著手準備辦喪事時需要的東西。

由於辦喪事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所以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為此古人才有停屍三天的習俗。

另外,在辦喪事之前還要通知親朋好友,當時交通特別不方便,一來一回就需要幾天的時間,可見平時三天並非封建迷信,而是體現出了主人的大智慧。

停屍三天習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假死現象”。這種情況雖然並不多見,但家中親屬也要保留最後一線希望。有的時候一些突然疾病,很容易導致患者“假死”,只要搶救及時還可以活過來,例如,冠心病引起的暫時性休克等。

所以在死者去世之後停屍三天,可以有效預防因為假死而導致親人意外死亡。當然,這個習俗也包含了對死者的最大尊重。

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某個諸侯國的太子突然暴斃身亡,家裡人在悲痛之餘開始左手為他辦喪事,並打算儘快讓其入土為安。

但名醫扁鵲聽說這件事情之後,立即趕到現場並阻止太子下葬。他使用鍼灸將太子“救活”了,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太子又重新恢復了健康。至此之後人們都瘋傳扁鵲,有“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3

一、關於過“七”

人去世下葬後,頭一個需要紀念的是日子是“伏三”,也叫“復三”,也就是出殯後的第三天,在過去,這一天是需要動親戚的,親戚都來,大家去墳上上墳,然後回來吃頓飯,這就結束了。

伏三過後就是四七,所謂四七,就是四個七天,也就是二十八天,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不是從出殯後開始算的,是從人去世那一天開始算的。這一天,也是親戚要來,過程和伏三都差不多,上墳和吃飯。

由於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數並不多,而且過程也差不多,所以現代人將這兩個規矩給簡化了,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給辦了。選的日子就是伏三這一天,也就是人出殯後第三天,親戚來了後,上墳吃完飯回去,到了四七時就不用來了,等於兩個日子一起過了。

這是去世頭一個月需要辦的,後面還有無數的日子要辦。主要是辦“七”,比如五七,比如七七。

就是以七天為間隔,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伏三和四七,剩下的辦七並不用親戚再來,就是老人的兒子、兒媳婦、孫子、女兒、女婿,這些親近的人一起到墳上給老人上墳就可以了。

當這些七辦完好,就要進入“辦年”了。

農村老人去世三天規矩 第3張
  

二、關於辦“年”

古代人講老人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清朝官員父母去世,兒子要丁優三年,其實也就是守孝。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辦完七七,就不再辦七了,剩下的'就是辦年,啥是辦年呢?就是逢年紀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辦年不是以我們常常過的年為單位的,是以老人去世那一天為起點開始算起的。

比如說老人三月初五去世,那到來年三月初五就是一年,以此類推。

一般情況下,農村對於一年和二年是不會大操辦的,一年和兩年時,但這裡面也有區別。

一年時,是需要動親戚的,也就是親戚要來,過程仍然是上墳和吃飯。而二年時則不動親戚,就是兒子女兒們上下墳就可以了。

到了三年時,則又要隆重許多,其實這個辦三年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因為古代講究守孝三年,三年過後才算出孝,所以,這個三年要大辦一年。

這年三年的過程,其實跟老人去世時要操辦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這已經是半喜喪了,大家沒有那麼悲傷,畢竟已經三年了,守孝三年期滿。過後,家裡過年時也能貼對聯了,也沒有別的忌諱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農村人忌諱閏月,比如說老人三週年的這一年有閏月,那麼就會提前到二年把三週年給辦了。

三週年結束,守孝完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jiaju/shenghuochangshi/n34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