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家居 >美文閱讀 >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無條件積極關注,也稱正向關注或者積極關懷,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也是處理心理治療中雙方關係的中心原則,下面來了解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1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對心理諮詢中以人為本的最好詮釋。它表現為不以評價的態度來對待當事人,不依據當事人行為舉止的好壞來決定怎麼對待當事人。無條件地從整體上,接納對方,對待當事人就像對待跟自己一樣的人。

真誠地對待他,細心傾聽他所說的,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包容他的不合理行為,尊重他,看重他。簡單的講就是不帶批判性的態度,不作反對或贊成,僅僅去接納和認同。

無條件積極關注並不是在互動中完全避免評價。要避免評價人,而不是評價行為。對當事人行為的評價也是從行為對於當事人本人的意義的角度來進行評價。持這種態度是緣於深信當事人有改善和成長的潛力,有獨立存在的權利和尊嚴。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
  

無條件積極關注,表現了不管當事人的行為如何,諮詢師始終尊重當事人的獨立人格,珍視這個人的權利。無條件積極關注也並不是對一切都無條件接納,而是向當事人表達諮詢師樂於接受來訪者、理解來訪者,同時關心和幫助來訪者,在任何時候對來訪者都以誠相待。

理念原理

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良好的行為符合父母的願望,能獲得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即價值條件。兒童多次經歷價值條件,就會將其內化為自我結構的一部分。兒童起初需要他人積極關注,以後又需要自己對自己關注。用以評價自己行為的內部參照系是積極關注的條件在自我結構中的.投射,其對自身的評價受該價值條件的約束。

只有內在價值條件作用不再發生時,才能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價值條件的作用是產生自我不協調的根源。因此,要成為一個機能健全的人,就要有一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的環境,使自我結構與經驗協調一致。在心理治療中,這是改變自我不協調的必要條件。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2

心理學名詞解釋 動機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於心理狀態。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應用於心理學,被認為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動機具有三方面功能:

1、激發功能,激發個體產生某種行為;

2、指向功能,使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目標。

3、維持和調節功能,使個體的行為維持一定的時間,並調節行為的強度和方向。

從哲學層面上講,人類的行為是個體自身與外界環境互動的關係,而相應從心理活動層面上來講:所謂“個體自身”是指人的'心理特徵,因為這是心理活動層面最穩定而對人類及其個體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而“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反映”,從心理活動層面上來講也就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應這一心理過程。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 第2張
  

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證人的記憶,證人,在我們的認識裡,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由此,行為從心理活動層面上講也就是個體的心理特徵與其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而由於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相互作用與反應的結果是形成為心理狀態,所以從心理活動層面上說:行為動機實際上是屬於心理現象中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3

心理學十大術語

霍桑效應,是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的'個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

羅森塔爾效應,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鳥籠邏輯,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充套件,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是帕金森為揭露和嘲諷英國政治社會制度中官僚主義組織結構的弊端而提出的,在對組織機構的無效活動進行調查和分析中提出的關於組織機構臃腫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破窗效應,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心理學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名詞解釋 第3張
  

習得性無助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

虛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jiaju/meiwenyuedu/7kn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