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家居 >生活常識 >

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話人們說得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我們探討家庭教育重要在哪裡、家庭教育如何發生作用的時候了。更準確地說,現在我要與大家探討的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者應該如何發生作用?

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經過觀察和思考本人發現,父母作為教育者通常是從三個方面(或者說通過三個角色)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被模仿者和應答者。

環境的創設者

有一句諺語叫做“英雄莫問出身”,其實細想起來,這英雄與出身之間的關係還真得“問一問”。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英雄莫問出身”這句話多用來形容那些從較低的社會階層和貧困的物質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做出了一番事業的人。具體來講,這個出身指的是“物質出身”,指的是社會階層、父母的職業或者收入。其實,物質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雖然關係重大,但是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卻是“精神環境”。父母的思想開放性、意志力和進取心比收入和地位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大。從這個角度說,英雄必定有良好的“精神出身”。那些個性要強、卻因時運不濟而不得志的父母,他們的後代往往不同凡響。其次,物質出身較低,也會在那些“英雄”身上打下難以抹去的烙印。我曾接觸過一些白手起家的精英人物,他們經常半個月不洗澡、好幾天不刷牙……幼年生活環境的烙印還遠遠不止於這些衛生習慣,他們的某些觀念和態度也都能帶出“過去”的影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了“英雄”和“出身”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滲透性。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之所以深遠,是因為人對環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驚人。有一個詞叫做“地域人格”,就是說上海人和北京人、湖南人和河北人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一方面,氣候和地理等自然條件對人的體形、性格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另一方面,人文、時代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時代環境和自然環境是我們個人很難改變的。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在創設家庭環境方面還是有很大自由的。

具體來講,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情感環境和精神環境。

先說物質環境。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處的經濟層次,會影響到孩子對物質的態度,比如消費觀念等;同時物質差異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人生設計。在商品經濟時代,經濟上的富有不僅可以使人們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可以使之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而那些貧困的人,可能會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是歧視,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性格的形成乃至奮鬥的方向。擺脫貧困、生活得“體面一些”,成為不少寒家子弟一生的追求。同樣是熱愛藝術,有些人是因為那樣可以更好地謀生,有些人則並不特別在乎藝術帶來的經濟收益,而是痴迷於藝術本身的魅力———這種區別與一個人幼年的家境往往有著直接的關係。

再來說情感環境。愛和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孩子在這方面不能夠得到滿足,就好比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長此以往就會發生畸變。那些從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親情溫暖的孩子,大多數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殘酷的性格,少數人則會格外地寬容和善良。總之,他們跟一般的孩子會有明顯的不同。

許多家長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寵愛有加,在孩子犯錯誤或者失敗時惡語相向,這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愛的是他的成績而不是他,從而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長此以往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怨恨,極端情況下還會產生弒親的悲劇。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他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我看到過一則報道———一位母親帶著剛剛出獄的兒子在街上走,逢人就講:這是我的兒子,他剛剛出獄,但是他永遠是我的兒子,我以他為榮。我很敬佩這位母親,為人父母就應該如此。當然,接納孩子,並不是就不能批評,批評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愛,只不過是父母需要尋找一種恰當的方式而已。

另一方面,溺愛又會像缺乏必要的愛一樣容易導致不幸。溺愛孩子的父母不僅是可憐的,甚至是可鄙的;表面上看他們是在遷就孩子,其實他們本質上是在遷就他們自己。溺愛體現了父母的奴性和自私。他們是“孩子的愛”的奴隸,他們需要孩子的愛勝過孩子需要他們的愛,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在他們那裡會翻倍。為了確保孩子的暫時的“愛”,這些父母們常常會“不擇手段”地溺愛孩子。孩子在他們的眼裡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屬於他們快樂的來源、精神的支柱,父母不惜代價讓孩子開心,是因為那樣做父母會更開心,這不能說不是自私;父母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忍不住總是這樣去做,為了施愛而被孩子討厭,這不能說不是奴性(那些能夠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的人,絕對是個性剛強的人)。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和適當的愛,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精神環境。父母的個性品質、精神追求乃至格調和品位構成了一個家庭的精神環境。個性堅強的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相應的要求,孩子必然就不會軟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絕對不會允許孩子身上產生低階趣味。父母的愛好會給予孩子相關的常識,父母對事物的態度也大都會被孩子沿襲。

除了家庭內部的環境外,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還影響和左右著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居住的社群環境、為孩子擇校、帶孩子去哪裡度假等。

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這個角色最容易被大家忽視,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長朋友今後能夠對孩子所處的各種環境給予更多的關注。

作為被模仿者

平時喂女兒吃牛奶,她總是慢吞吞的!我就會說“寶寶再不吃,媽媽要生氣啦!”

昨晚抱她上床睡覺,她說“爸爸快睡覺,把電腦關掉!”她爸爸不在意地說“你先睡吧,爸爸過會兒再睡。”女兒馬上說“我要生氣啦!”

她爸沒料到女兒會這麼說,笑個不住。真就關掉電腦去睡了。哈哈!

《母親手記》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物件,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他們也是惟一的模仿物件。在見到第二個男性之前,孩子對男人的所有理解都是從父親那裡得到的。在接觸第二個女性之前,孩子所有對女性的感觸都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父母和睦,孩子就會認為與人相處應該隨和互愛;父親大男人主義,孩子就會認為男人就應該這樣;母親特別八卦,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打聽別人。

模仿是學習之母,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一切都需要模仿的時期,父母作為被模仿者,主導著孩子的生活。所以,父母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因為孩子最初還不會鑑別和揚棄,所以他們的模仿並不分好壞。父母要求孩子學的,孩子會模仿,父母擔心孩子學的孩子,依舊會模仿。作為被模仿者,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一些、檢點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為榮,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夠的精神營養供孩子汲取,都是重要問題。那些以父母為榮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較高水平的自尊,並對自己產生較高的自我預期;而那些因為父母的糟糕和低水平而負累的孩子,追求自我超越則會比較困難。兩種情況的孩子心中,都會反覆出現這樣的潛臺詞———“我是誰誰的兒子”或者“我媽媽就是那樣的人”。顯然這些對於孩子的發展是很關鍵的。既然父母是“無可逃避的被模仿者”,那麼儘量提升自己的素養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責任。

標籤: 家庭教育 通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jiaju/shenghuochangshi/96x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