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情感職場 >職場指南 >

孩子未來成功的85%來自於的社交能力

孩子未來成功的85%來自於的社交能力

一、家長培養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誤區

孩子未來成功的85%來自於的社交能力

1、當家長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家長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2、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孩子和新夥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

礎,例如彼此真誠對待、能和朋友分享、能愉快地玩在一起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繫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別人

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孩子應該對處於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4、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

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5、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但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

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和諧相處是他人際交往的基礎。

“人們經常會將自閉症或阿斯伯格症的人描述為“不想跟別人交往”,或者“喜歡自己玩”。我從來都不想孤獨的一個人。那些在我的評估報告上寫“約翰喜歡自己一個人玩”的心理醫生們真是錯的不能再錯了。我只能自己一個人玩是因為我在跟別人一起玩的時候總是失敗。我的社交侷限讓我只能獨自一人。只能自己一個人玩是我關於童年的最苦澀的回憶之一。”

——約翰·羅賓遜

《看著我的眼睛(Look Me in the Eye)》

這是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約翰·羅賓遜在他的暢銷書《看著我的眼睛》中對自己的童年的描述。

約翰·羅賓遜小時候經常一個人玩,但這不代表他不想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他總是一個人,是因為他不擅長跟其他人玩,在跟人交往中常常失敗,導致他不得不跟自己玩。中文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翻譯為“自閉症”或者“孤獨症”,這樣的命名錶達了我們的社會對自閉症譜系人群最大的誤解之一。

自閉症孩子不是天生喜歡“自閉”,他們喜歡一個人玩,是因為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適當地跟別人交朋友。而他們不知道如何跟別人交朋友,是因為我們沒有系統有效地教授他們社交方面的技能。

著名的兒童精神科醫生,DIR地板時間干預手段的創始人格林斯潘教授說過,在他長達幾十年的對自閉症譜系兒童的研究和干預工作當中,他還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孩子在經過有效的干預之後,仍舊對玩玩具表現出比跟人一起玩更大的興趣。

孩子不會喝水、吃飯的時候,我們教他們!

孩子不會讀書、寫字的時候,我們教他們!

孩子不會跳繩、騎車的時候,我們教他們!

但是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怎麼教他們?

社交技能常常被當做是一個人理所應當就可以學會的技能,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們經常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系統有效的社交技能的訓練。只有幫助孩子真正的融入到班級和社會的集體生活中,與其他孩子建立長期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才算是真正地做到了融合。

簡單的四點,是提升孩子社交技能的一點小建議。

1、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一些家長總覺得自己孩子小,擔心孩子在與人發生衝突時,自家孩子吃虧,於是在孩子戶外活動時,時刻不離孩子左右,限制了孩子的社會性交往能力的發展。殊不知孩子們正是在相互摩擦中“吃一墊,長一智”。所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性交往能力,家長一定要放開手腳。

2、經常設定問題情景,父母用榜樣示範的方法教給孩子正確與人相處的方法。讓孩子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常用語言:是/不是;和/或;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等。

3、經常用舉例的方法對孩子講應怎樣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如要讓孩子學會懂得尊重別人,孩子並不懂得什麼是尊重,就要用例項幫助孩子理解,告訴孩子怎樣做:不打斷別人說話;不對別人大聲喊叫;不罵人等。

4、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如孩子在與小朋友發生矛盾衝突向你哭訴求救時,你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的矛盾所在,並客觀地指出雙方的是與非,告訴孩子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現實說教中讓孩子逐步積累與人和睦相處的經驗。

那麼,除了以四點,我再給大家介紹一種最常用的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干預手段之一:

社交故事(Social Narratives)

社交故事(Social Narratives),也可以翻譯為社交敘事,是一個包含了諸多不同種類但基本原則類似的社交技能訓練的大類別。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卡羅爾·格雷首創的社交故事(Social Story),和傑德·貝克首創的社交技能繪本(Social Skills Picture Books)。除此之外,很多機構和學校的老師也會根據學生的情況製作以介紹行為準則和紀律為主的社交故事書。

卡羅爾·格雷的社交故事

格雷的社交故事著重於對社會場景的描述和解釋;

強調在詳細地描述當時的社交場景的前提下再對孩子提出社交方面的指導和要求;

著重於故事的語言而非圖片。很多格雷的社交故事並沒有配以圖片,或者只配有一兩副圖片,這一點不太適用於相對年幼的,還在學習識字的,或者聽覺處理能力不強的孩子。但是家長也可以自己為社交故事配圖;

?對故事的編寫和製作有比較嚴格的要求:

故事一定要以孩子的第一人稱來敘述。

對場景的解釋和描寫的句子要遠遠多於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或指令。(描述性句子和指令性句子的比例要大於2:1)也就是說,故事中每對孩子提出一項要求或建議,要至少用兩句話來解釋當時的場景和這項要求或建議背後的原因。

故事的語言和長度要符合孩子當前的語言水平。

下面這個例子,是一位老師根據格雷的標準,為一個學生寫的社交故事。

這個學生每次站隊的時候都非要站在第一個,不站在第一個便要哭鬧不止,老師一說排隊,他便要飛快地跑過去搶第一名的位置。他的老師寫了這個故事來幫助他。

會站隊的比爾

排隊的時候,我有可能站在隊伍的第一名。

排隊的時候,我也有可能站在隊伍的中間。

排隊的時候,我還有可能站在隊伍的最後面。

我不可能一直站在隊伍的第一名。每位同學都有機會站第一名或最後一名。

如果我沒有站到第一名,我可以嘗試深呼吸三次,提醒自己沒有關係。

站在隊伍的中間能夠跟更多的小朋友們在一起,跟前後的小夥伴聊天。

站在隊伍的最後面能有機會看到前面的人在做什麼,得到更多地準備時間。

每當到排隊的時候,我會慢慢地走到隊伍中間去。

如果在教室跑的太快,我會容易摔倒傷到自己或其他人。

傑德·貝克的社交技能繪本

傑德·貝克所提倡的社交技能繪本與格雷的社交故事有所不同:

這種社交故事著重於講授某一種具體的社交技能;

更強調配圖,每句話都配有圖片,並提倡使用孩子的真實的照片而非圖畫;

繪本就像一本卡通圖畫書,以照片為主,有時還會標註出照片中的人物當時的所說和所想;

必要的時候,故事中會顯示錯誤的做法,與正確的做法形成對比,告訴孩子錯誤的做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下面的這個社交繪本,幫助孩子們理解玩遊戲輸了之後要怎樣處理。

——故事翻譯自Jed Baker The Social Skills Picture Book

給孩子看社交故事書

講述書中的場景

社交故事的使用最好在故事中的場景即將發生前為孩子讀,在一個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來講。如果故事是講生氣後如何安靜下來的,如果我們等到孩子已經發脾氣的時候再讓孩子坐下來講,這樣的效果會非常有限。我們要在預見到孩子經常會出現問題行為的情況即將到來之前來為孩子講這個故事。

例如一個孩子經常在課間操的時候跟別人發生爭執,我們製作了一個社交故事來告訴孩子在課間操時應該遵守哪些紀律,發生爭執後應該怎麼辦,那我們要在課間操之前找一個安靜的時間來跟他講這個社交故事,而不是等到他已經跟人產生爭執的時候再匆匆拿出書來講。社交故事需要要反覆地讀反覆地講,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重複。

如果對於尚不識字的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要著重於對圖片的講述,而不要一字一句的照著念。

角色扮演

在講完故事書之後,我們要邀請其他老師,家人,或者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參與進來,對故事中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實在找不到其他人的參與,我們也可以利用木偶玩具來進行角色扮演。

在真實場景中在老師或家長的提示下練習

並進行事後回顧

在跟孩子講過社交故事並進行角色扮演後,我們便要等待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社交故事中所描述的真實的情況,並及時提醒他們想一想這個社交故事告訴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專門製造場景來幫助孩子練習。

例如我們的社交故事是教孩子輪流玩,我們可以在孩子頭幾次試著嘗試跟別人一起輪流玩的時候在旁邊及時做提醒和指導,並在事後及時給於反饋,表揚孩子做得對的地方,或者告訴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生活中進行泛化

當孩子逐漸掌握這種社交技能之後,我們要適時減少干預,減弱提醒的力度,讓孩子自己去做,並且創造條件讓孩子的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和人群中進行嘗試。

標籤: 社交能力 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qinggan/zhichangzhinan/z7d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