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英秀網 >

家居 >生活常識 >

是什麼讓家庭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的第二戰場

是什麼讓家庭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的第二戰場

學者楊東平批評家庭教育當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現象,認為整個家庭教育被應試教育綁架,家長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凶。這種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情況已經出現。“你的家庭到底是給孩子提供避風港還是應試教育的第二戰場,是讓孩子多睡一個小時還是讓他多上一門課,家長們都是可以選擇的。”

是什麼讓家庭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的第二戰場

表面上看,家庭在給孩子提供避風港還是應試教育第二戰場上,有絕對的自主權,畢竟沒有任何人逼迫家庭必須提供給孩子第二戰場。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自主選擇的幻覺”,即雖然對於個體來說有多元選擇,但這種自主的多元選擇,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最終都不幸變成為“華山一條路”的唯一選擇。

之所以形式上的多元選擇到最後會蛻變成實質性的一元選擇,是因為多元選擇之“多元”,實際上是一種互相嚴重不平等的關係。正如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公務員熱”,對於任何一個懷揣著就業夢想的大學生來說,其本人絕對有多元的就業選擇,並非只有成為公務員這一條路,但之所以太多人面對多元選擇時,就是要在考公務員這一元選擇上“一條道走到黑”,恰恰因為在我們這個權力通吃一切的社會中,成為公務員可能就是個體最優的選擇。

對於不少家庭來說,家長未必認同將家庭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第二戰場的理念,但在實際選擇中卻很容易變成這一理念的實踐者。對此,我們究竟是對家長的無奈選擇大加撻伐,讓其改變一元選擇的做法,還是深入追問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家庭教育更多地變成了第二戰場而非避風港。要知道,如果個別人的選擇還取決於個體的話,群體的普遍性選擇就完全不是個體所能左右的,而是社會大環境因素使然。

家庭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的第二戰場,至少有以下這些因素的作用。

首先,社會階層的固化因素。階層固化的直接表現就是社會上升渠道的逼仄化甚至阻塞化。雖然在這種情況下,包括教育改變命運這種上升渠道也隨行就市變得更加逼仄,但在其他上升渠道更多需要拼一些個體所決定不了的外部因素時,教育作為一種個體能夠通過自主努力掌握更大主動權的流動渠道,即便自身縱向相比大不如前,也會由於在橫向比較中“脫穎而出”而變得更加重要。

其次,一成不變的應試教育的導向因素。應試教育比拼的是分數,而任何一種以分配資源為手段的考試,無論其設計時的初衷有多麼美好,最終無一例外都會淪落為技巧的比拼,而技巧的養成,仰賴的是長時間反覆的填鴨式投入。在家庭教育無力改變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前提下,其只能主動去適應這種規則,從而讓孩子能夠在以應試教育成績分配社會資源的競爭中佔據主動、贏得先機。

最後,個體改變並沒有制度改變跟進的因素。應該說,任何制度的變遷,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有一些“先知先覺”的行動者,通過自己的行動承擔制度變遷的成本,來推動制度一家庭教育點點改變。家庭教育從應試教育的第二戰場變成避風港,遵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即制度變遷過程中的行動者,要能夠看到自己努力所帶來的制度改變。如果個體的努力,並沒有換來相應的制度變遷,那麼“先知先覺”的行動者的行動,就沒有任何正面的示範作用,只能讓後來者望而卻步,甚至連嘗試都沒有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ingxiuwang.com/jiaju/shenghuochangshi/6k5ql.html